明朱国桢《涌幢小品·楼阁台》称:“楼阁大观,无如南昌之滕王阁、武昌之黄鹤楼、岳阳之岳阳楼。三楼皆西向,而岳阳楼尤伟。”岳阳楼之伟,一在于八百里洞庭胜境,二在于两千年士林精神。两者合观,中国文化中事实上存在一种积淀深厚的岳阳楼情结。
洞庭湖胜境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汛期泄水,经岳阳楼、城陵矶汇入长江。环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宋朝范致民《岳阳风土记》称:“十月犹单衣或摇扇,蛙鸣似夏,鸟鸣似春,浓云疏星,震雷暴雨,如中州六七月间。”
远在先秦时代,岳阳、洞庭湖、长江等就已纳入先民的文化视野。岳阳古称巴陵,神话传说中夏后羿斩巴蛇于洞庭,积骨如丘陵,故名,洞庭湖也因此而有巴丘湖之名,这应当视为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孑遗。“(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即包括洞庭湖在内。汉语中的江湖原有多种指谓:作为实体专名,江湖指长江、洞庭湖;作为实体泛名,江湖指三江、五湖;作为游离于主流文化或主流社会关系之外的文化用名,江湖指寄寓了某种人文情愫的虚拟空间。北方之水多称河海,南方之水多称江湖,这又反映了中国文化以北为主并逐步南移的基本历史趋势,岳阳楼情结的发生亦有密切关联。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