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作者如此敝帚自珍,毋宁显现的是忠实于史料的严谨态度,因为在当时日本,关于毛泽东的道听途说并不少。另一方面,竹内好开创了结合日本的社会现实评价毛泽东的学术风尚。细读这篇评传最后第七、八节,竹内好以篇幅不多的文字,言简意赅描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纯粹毛泽东”或“原始毛泽东”形象。
竹内实先生回国后,与来往较多、眼下在大阪教书的中国青年学者刘燕子等人商谈多次,选目屡经斟酌和改动,最终确定由刘燕子和另两位在日中国人蒋海波、刘全胜,分别选译竹内好、中西功和新岛淳良三位日本学者的论著,再由我统一编校,作为《毛泽东的诗词、生涯与思想》一书的姊妹卷,文集名定为“日本人心中的毛泽东”。
选译这本《日本人心中的毛泽东》,初衷主要是向中国研究者与读者介绍,除竹内实之外日本研究毛泽东的代表性论著。而所谓代表性,受丛书卷数的限制,因此只能选译几位曾影响较大、不可遗漏的学者的论著,在反映日本研究毛泽东的宽度的同时,也应力求显现他们理解和剖析毛泽东的深度。文集中选译的竹内好、中西功和新岛淳良三位的著作,大体上可说是符合这种要求的。
首先是竹内好,前些年由于国内几位译介者的努力,其名字和论著已渐为中国学术界熟知。竹内实先生坚持认为《日本人心中的毛泽东》不该漏选竹内好的《毛泽东评传》,主要着眼于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最早,也是最热情、客观介绍毛泽东的文字,其既有筚路蓝缕的难处,也有开创战后日本毛泽东研究之功。但据译者蒋海波的印象,竹内好这篇评传的态度似乎“不太诚实”,因为其内容“基本上是斯诺《西行漫记》中《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诞生》的摘录,并抄录了不少原文”,而竹内好对此绝口不提,却始终对这篇论文情有独钟,称其为自己的“代表性论文”。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