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当代女性电影的后女性主义表达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28 09:3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后女性主义在倡导女性通过独立选择、回归男权主流话语权之后,只给出了静止于当时当刻的幸福假想,却无法解决持续于每个女性一生的、女性主义最初的基本命题之一:女性如何跳脱出家庭在精神、身体、时间、精力上的众多桎梏,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独立。

  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理论学界与媒体界同时出现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趋向:一些研究者们认为,以“女性解放”为目标的女性主义思潮已完成其历史任务,取而代之的是有别于以往女性主义理论思潮的新型的女性主义,并命名为“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

  理论界对后女性主义的提法各执一词。对于这个同时在理论界和传媒界出现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容纳了太多互相矛盾的理论思考,难以确切定义,但却已经被广泛地、矛盾重重地运用在各种有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与文章之中,并带来了一些与以往不同或者截然相反的、新的价值取向与表征。

  后女性主义:继承抑或倒退

  Andrea Stuart将后女性主义的价值取向概括为以下几点:根植于商业文化,将消费视为表演;以一种“知而反讽”的腔调来看待以往的女性主义;赞美女性的个人主义行动而非集体主义行为;在意个人的成功与快乐而不追求政治上的胜利。对后女性主义持支持态度的学者们认为,后女性主义作为后现代社会的女性主义,既是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继续,也是对女性主义的一种批判性继承。后女性主义依然将平等视为目标,但不再像以往那么严格。

  对后女性主义持反对态度的学者们则更为激烈,认为大众传媒力图将新的年轻一代的女性与后女性主义相联系。Angela McRobbie将后女性主义视为对1970年代与1980年代女性主义者们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的破坏行动。通过一系列的诡计,当代的大众文化诸因素已成功地毒害了女性主义,在表现出通晓女性主义或者对女性主义的善意的同时,造成了女性主义的消弭(the undoing of feminism)。吉登斯所倡导的个人主义与个人选择权在“新女性”这里更多地植根于消费文化,并且是以男权和异性恋为主导的消费文化。

  在学者们进行关于后女性主义辩论的同时,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也已经起了诸多变化。当代女性电影亦开始了潜移默化的重构,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后女性主义的诸般价值特征。以2006年风靡一时的影片《穿普拉达的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2006)为例,它讲述的是年轻女性安迪在求职中遇到掌握权力的时尚杂志社女主编米兰达,在为之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职业与个人追求、爱情、家庭、朋友等种种冲突,并最终以离开米兰达作为两代女人较量的结束。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