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高举道德建设的旗帜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14 17:1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1周年之际,我和其他学者一样,祝“一刊一报”作出更大的成绩,为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辉煌,现代化建设业绩斐然,举例来说: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三位;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制度配套和守法意识在不断加强;行政建设稳步前进,公务员制度、官员问责制度等都已经运行;民主建设正在有序地试验,推动民主制度的目标已深入人心;文化与社会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医疗、教育、社保诸方面都在探索改革的方向。其他方面的建设也没有被忘却,比如建设绿色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等;当然还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力。

  但我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建设目标,就是国民道德建设,由此面临着道德危机的风险。

  30年来,我国处在急遽的社会转型之中,在这个时刻,很容易出现道德失序现象。太急速的变化让人们无以调适,社会失去是非判断的标准。道德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那就是区分好坏、判别是非,据此做好事,不做坏事。在社会快速变化的时候,以前的是非标准受到冲击,道德于是发生动摇,如果不能将道德建设紧紧跟上,道德崩溃就可能发生。

  时下,道德的滑坡已遍及社会,不再是某些社会阶层的问题。虽然说,在一定意义上,商品经济会冲击道德框架、尤其是“传统道德”的框架;但中国目前的特别之处是:它似乎在抛弃道德的底线,对道德本身加以否定——这是非常危险的。

  不少人认为:道德没有意义,因为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压制本性就会压制人性,而伸张私欲才能伸张自由。这股思潮似乎已取得压倒的优势,而危险就恰恰出在这里。

  这种思想泛滥成灾,确实有它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成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十年中人们忽视了道德建设,甚至还有意无意地张扬了不健康的倾向。

  然而“市场经济”有其道德规范,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时,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功利主义有其道德归属,边沁的著作名为《道德与立法原理》;“自由”有其道德边界,洛克在《政府论》中将其规范为不伤害别人,否则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个人主义”也是有道德底线的,它必须不违背社会公德,比如:服从法律、关爱别人、承担社会责任等。西方现代价值的开创者们都为其理论设定了道德边界,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当代中国,这些理论被谈起时,总是被剥落了道德的侧翼。

  但这种情况不可再继续下去,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界,如果仍以社会的良心自居,就应该挑起道德建设的重任。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界,以及“一报一刊”,应该在这项工作中冲锋在前。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