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纪念《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1周年、《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的贺词、贺信、评论、回忆文章,像雪花一般源源不断地飘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这个洋溢着激情的夏日,学者们将深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的“一报一刊”,并寄予深深的祝福与期望。读着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独特意义。
环顾当今国际学术界,能像《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这样受到学者如此广泛关注的报刊并不很多。要准确揭示隐含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单纯从技术层面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将其置于当代中国社会与学术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也必然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正是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实践在学术理论界结出的硕果,同时,它们又见证了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并成为这一宏伟进程的推动者。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形成中,“一报一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代的信物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伟大转折,正是立足于这一空前的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应运而生。《中国社会科学》的创办,不仅为学术界增加了一份期刊,更重要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思想路线的产物和见证,肩负着推动新时期学术繁荣发展的时代使命。《中国社会科学》从一诞生,就以其宏大的学术气魄和严格的学术标准,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此后30年,《中国社会科学》以刊发优秀学术前沿论文的方式,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思考和探索,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学术历史的一个缩影。30年来,一大批能体现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优秀论文通过《中国社会科学》刊发出来、传播出去,成为深刻影响时代发展、推动学术进步的先进生产力;一大批青年学者通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在学术界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引领学术发展的带头人;一大批优秀成果伴随着《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和英文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国外学术界了解中国学术、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30年中国学术的实践证明,当代中国需要《中国社会科学》这样一份能全面反映中国学术理论前沿成果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不管你是否认同这份刊物的价值立场和用稿标准,是否赞同这份刊物的风格和定位,但有两点是确定无疑的:要读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你绕不开《中国社会科学》;不了解《中国社会科学》,你无法进入当代中国学术的深处。
2009年的夏天,也是这样一个绿树荫浓的时节,《中国社会科学报》诞生了。如果说《中国社会科学》是改革开放在学术理论界取得的重大成绩,那么,《中国社会科学报》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的重要成就。和以推动学术理论创新、体现国家学术形象为己任的《中国社会科学》相比,《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使命并不轻松:它要及时地、全面地展现学术理论界的最新成果、最新趋势;要更加直接、更加广泛地推动学术探索和讨论,发现学术新人、弘扬优良学风;要传播科学精神、传承先进文化,推动中国学术走进群众、走向世界。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科学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共同的精神家园。
当《中国社会科学报》诞生后,不少学者欢呼:中国学术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报一刊”:一个是综合性的前沿信息发布平台;一个是高端的优秀成果发布基地。“一报一刊”格局的形成,是我们这个时代前进的见证,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成熟、走向繁荣的信物和标志。
共同的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特色不同,但相辅相成;风格各异,却相得益彰。“一报一刊”,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完成着共同的使命,这就是:推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代中国学术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外思潮的交流与互动,等等,从不同的侧面推动着学术思想、科研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为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极其丰沃的土壤和辽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呼唤学术巨人而且能够产生学术巨人的时代。然而,我们的学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但从根本上讲,来自学术界对学术自身历史与现状的认识。
每一个时代的学术,都不是劈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讨论、规划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事实上,当代中国学术的每一个重要成就,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引发的巨大社会进步。而中国学术要开辟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在国际学术界真正享有自己的尊严,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智慧。否则,“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顾炎武语),放言高论,游谈无根,不可能带来中国学术的真正进步。
学术可以注解经典,知识考古;可以转述传译,价值悬置;可以自我陶醉,闭门幽思。但问题在于,要想扩展伟大的时代真理,推动社会变革的脚步,只能从当下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这是最近一百年来中国学术历史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当代中国学术,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么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附庸,要么只能重拾古人的牙慧。这样的学术,没有自己的根基和灵魂,不可能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展开平等的对话。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然要求坚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与时俱进,要求打破教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回顾30年中国学术成长的历程,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破除束缚学术原创性和独创性的教条主义,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和对西方学术的教条主义迷信。
坚持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各种理论思潮,是实现当代学术繁荣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它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自成封闭的体系,它反对的正是理论达到某个顶点而成为供人仰望的绝对精神。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产生于西方社会的具有科学内容的学术思想,应该学习和借鉴。但问题是,如果我们毫无保留地接受西方一些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和利益表达的学术思想,不顾其产生的制度背景、政治动机,不加分析和鉴别地照搬照用,那么,这种生吞活剥、唯西方学术马首是瞻的所谓“与国际接轨”,就会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表现出依附性特征,进而丧失学术的独立,遮蔽真正的中国问题。因此,实现理论创新的内在前提,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持独立思考,努力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要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原则。所谓科学原则,就是坚持严谨、求实,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在具体学术实践中,就是要鼓励大胆探索,敢于并善于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就是要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和反批评,在学术讨论中,不分畛域,但论是非,切磋交流,升华认识;就是要扶持和保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基础上,“审是非之介、别同异之端”,形成诸家之说蜂出并作的繁荣局面。
对中国学术界来说,要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立足中国实践与国情,坚持科学精神与科学原则,始终是必须坚持的关键环节,它们构成了《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倾力坚守、须臾不离的基本立场。
前行在希望的路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9岁华诞的日子里,《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也迎来了自己的生日。饮水思源,我们不能不深深感激中国共产党和由她领导的这个伟大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的“一报一刊”,坚守着自己的学术理念,真正属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始终与中国学者同在,与中国学术同行。它们取得的成功,凝聚着学界共同的努力;它们遇到的坎坷,也记录着学术之路的艰辛。
中国学术要建构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要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与我们博大悠久的文明历史以及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相适应的地位,非积年累月之功不成,路漫长而遥远。然而,前行的号角毕竟已经吹响,我们毕竟已经启程。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有一批又一批矢志追求真理的作者、读者与我们同行,所以我们走得坚定而执著。未来的路虽辽远但充满希望,让我们一起前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