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作者:duanxp   日期2010-07-15 10: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副主任孙利天教授、贺来教授,专职研究员张盾、刘福森、杨魁森、姚大志、王天成、邴正、王振林、韩志伟、李大强、王福生、程彪、漆思、王庆丰、王立等17人,先后聘任陈宴清教授、李景源教授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先后聘任李德顺、俞吾金、杨耕、王南湜、吴晓明、韩庆祥、邹广文等为兼职研究员。

  自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来,中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哲学理论创新,形成了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色与优势:一是形成了哲学观念变革和哲学体系改革、辩证法的理论与实践、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二是注重捕捉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前沿性问题,注重汲取国内外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注重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以理论的方式推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三是坚定不移地进行学风建设,形成了倡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学风和文风,坚持理论、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提倡并营造既坚持原则又致力创新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引导并扶持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新人和学术成果,在我国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中心主任孙正聿教授为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资深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先后三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副主任孙利天教授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副主任贺来教授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并先后两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地主要成员刘福森、杨魁森、邴正、姚大志、张盾、王天成等在哲学基础理论、唯物史观、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等领域有重要影响。

  经过长期建设,学科已形成哲学观研究、辩证法研究、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标志性和代表性成果。2004年以来,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发表《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及其路径》、《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论资源分析》、《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评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若干哲学论文》、《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等学术论文12篇,在《哲学研究》发表《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伦理学问题》、《“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重新辨析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意》、《分析悖论的分析》、《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译文)、《以哲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推进当代问题的深入反思》、《超越权利限制》、《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超越》、《超越“现实”的“现实关怀”》、《论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等学术论文14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学术论文36篇,CSSCI收录论文近千篇。高清海教授的《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和孙正聿教授的《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收入首批“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出版,《高清海哲学文存》的后三卷和九卷本《孙正聿哲学文集》出版,《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哲学通论》、《崇高的位置》、《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等著作分别被收入“中国文库”、“中国人文大系”、“走向崇高丛书”重版。

  中心已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哲学学科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哲学通论”课程于2004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于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心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匡亚明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中心主办的“世界哲学节在中国”、“哲学基础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全国马克思哲学观研讨会”、“马克思哲学与《资本论》学术研讨会”等在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由中心在权威性刊物上组织的“哲学观研究”、“辩证法研究”、“正义问题研究”、“现代性研究”、“精神家园研究”、“社会发展研究”、“《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等专题研究,引领了国内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由中心主任孙正聿主编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哲学卷)》、《中国哲学教育通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丛书,在国内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并在推进我国哲学学科建设和哲学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中心按照以下六个主要方向开展以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内容的研究工作:1.哲学观与哲学范式研究;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研究;4.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研究;5.哲学学术思想史研究;6.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近年来,以中心主任孙正聿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已于2009年底结项。由中心主任孙正聿组织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著名学者马俊峰、王南湜、丰子义、孙利天、汪信砚、张盾、吴晓明、杨耕、贺来共同撰写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在2010年出版。自中心于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来,已出版了由中心专职研究员撰写的《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哲学主题转换》、《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中国共识——中国模式的一种叙事》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正在筹备出版本基地承担的重大项目“马克思的哲学观与当代中国的哲学方向”、“马克思辩证法思想与辩证法的当代形态研究”和“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研究”的最终成果。“辩证法形态学研究”、“生活世界理论研究”和“社会正义研究”将形成最终成果并结项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