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足”的行吟
作者:duanxp   日期2010-07-15 10:1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对“足”,我们有着别样的感情。它远不只是我们的肢体,还是我们扎根大地、遗世独立、躬行实践和追求自由的支点。今天,地球正变得百孔千疮,难找立足之地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感受,无着落感和无根基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不能不寻思“立足”的真正意义。

  “足”是我们在大地获得稳靠性的保证。它撑起的不单单是作为我们活动源点的身躯,还有人之为人的尊严;不单单是使人得以安居的家国,还有神性远隐的天穹。它负荷着安身立命的智慧与一个时代的苦痛。

  “足”开示着路。路是走出来的,并因常走而常新。路本身无所谓远近,是人的目的性界划了道路的起点和尽头。路预示着重复,因为出发“等待着”回归。如果说大地因有路而成为世界,那么,路就是世界的纹理。就像“文”字在古代表示“鸟兽之迹”一样,各式各样的路不过是人留在大地上的足迹而已。

  “足”引领着行,因而“足”的意义也体现在“行”中。 按马克思的看法,直立行走是猿向人进化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开阔了眼界,是脚对“手”的解放。在手制造出各种交通工具之后,脚得以减轻行路的劳苦。于是,便有了手对脚的解放。人的进化正是得益于这双重的解放。但脚真的解放了吗?远远没有。随着纤夫号子的回响,脚依然在感受碎石的刺痛;随着从事肩挑背负的“棒棒军”的行进,脚依然在感受货物的重压和走路的艰辛……由此可见,我们仍需要“对脚的再一次解放”,以摆脱自由的幻觉。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