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哲学界·人
作者:duanxp   日期2010-07-15 10:1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祥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研究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博士。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国际中西比较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现象学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

  现象学(以海德格尔研究为主)、儒家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著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西方哲学笔记》、《当代西方哲学笔记》、Sprache und Wirklichkeit: Eine interkulturelle Perspektive (《语言与实在:一种文化间的视野》,与Ramakrishna Puligandla合著,为第一作者,由Christiane Dick译为德文)、《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先秦儒家哲学九讲》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近期关注的主要问题〉〉

  孝的哲理。此思考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孝是出自人的天性,还是由环境(比如教育、文化传统、时代趋向)造成的?简言之,对于人,孝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由于孝是儒家命脉,中国自古就有从多重角度来论证孝的天然性的努力,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比如法家、墨家和现代从西方来的不少理论。要更深入地处理这个问题,就要结合当代的学术进展,更中肯地理解我们这种人的本性。为此,势必超出传统的以(我们这种)人为中心的思想定势,在与我们的近亲比如已经灭绝的人属(Homo)、人族(huminin)乃至黑猩猩、灵长类的对比之中,来找到我们这种人的独特之处,看其中是不是有孝的明显存在。此外,要从我们这种人的有文字或无文字的历史,特别是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精神和纯思想的视野中来考察孝的踪迹。总之,不限于概念的或传统哲学框架中的研究,但又确是哲理上的研究,可勉强名之曰“哲学—人类学—宗教学的现象学研究”。

  目前承担的课题〉〉

  正在准备《儒家哲学之三:从秦到宋》的书稿,是这些年在北大开儒家哲学课序列中的第三本讲稿,前两本已经出版。曾经担任过两个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的负责人,目前名义上还担任“德国唯心主义与德国浪漫派的冲突和融合”项目的负责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