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范围内大众传媒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植根于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从别国汲取了大量理念、经验,又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独立的模式。虽然由于起步较晚、地域广阔、文化多样等原因,目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仍落后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但通过分析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能够对正在兴起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媒介素养运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起步。当时,美国民众普遍将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校园暴力等一系列事件及现象的重要原因归咎于电视媒体的不良教化,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视觉素养运动” (Visual Literacy Movement)。这个时期虽出现了几个儿童观看电视的课程计划,但并未普遍推广。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研究有效干预技巧对儿童理解电视节目的影响时,进一步萌发了对媒介素养的兴趣。1971年,瑟金的课题组在政府百万美金的资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研究,提出了电视暴力问题。此后,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逐步获得重视,具有示范性的电视教育课程陆续推出。1989年,美国成立了“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成为全国媒介素养研究的领头羊。这一时期大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得以出版。1992年12月,有志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美国学者召开了一次“媒介素养全国领导会议”,就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了共识:“一个媒介文化人和任何有机会成为媒介文化人的人,能够理解、评价、分析和传播印刷及电子信息的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整个研究领域的所有方法,横跨多门学科,从传播研究到人类学、政治科学以及其他许多学科。这也部分地导致了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多种不同方向。
21世纪初,美国媒介素养联盟(AMLA)和媒介教育行动联合会 (ACME)这两个全国性组织成立,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运动进入高涨期。成立于2001年的AMLA, 目标是统一媒介素养教育者,为个人和团体机构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和课程。2002年成立于新墨西哥州的ACME,是从AMLA分离出来而成立的,它更为激进,致力于媒介改革政策和社会公平问题。两个组织都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