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以现代性视角重新界定文学思潮
作者:cuicen   日期2010-07-22 16:2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现代性不仅有社会现代性,而且有反思现代性,包括艺术、宗教、哲学等层面对现代性的反思。正是反思现代性才成为文学对现代性反应的基本形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苏联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思潮是创作方法的应用和历史表现。在这种观念下,文学史就成为某种创作方法交替使用的结果,诸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历史。而且,由于创作方法是“反映现实的方法”,因此有科学的(现实主义)和不科学的(反现实主义)、进步的与反动的(如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分,文学的历史就成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历史。对文学思潮的这种理解至今还有相当的影响,成为研究文学史的障碍。为此,必须首先破除“创作方法”概念,恢复文学思潮的原本内涵。

  “创作方法”论不能揭示文学的历史趋势和规律

  苏联“拉普”派最早提出了“创作方法”概念。“拉普”派从哲学方法论演绎文学方法论,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他们认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甚至荒谬地提出了文学“打倒席勒”的口号。“拉普”派对哲学方法论的生硬搬用,对文学规律的粗暴践踏,导致它的垮台,“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也随之遭到批判和抛弃。但是,由于苏联的国家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统一的创作原则,于是,“创作方法”概念就保留下来,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从而得到新的解释。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从此,“创作方法”概念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基本上移自苏联,“创作方法”概念也随之引进。

  “创作方法”论使文学思潮失去了历史规定性,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和不断重复的风格学概念,并且导致对历史上产生的多种文学思潮抹杀和否定。对现代文学思潮来说,“创作方法”论不具备解释的能力,更不能揭示文学的历史趋势和规律。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