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态,就是人们对事物理解、反应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思想状态和观点。国民心态是指一国公民的心态,其实就是人的心态,正是无数个体的人构成了集体的国民。国民心态呈现的是一国公民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带有普遍性的观点、认识和情感。
国民心态植根于一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中国悠久古代文明和近现代屈辱历史的叠加当然也就给国民心态留下了一些独有的,甚至带有双重矛盾色彩的烙印,诸如谦虚与傲慢的交织、自尊与自卑的纠缠,理性与非理性的混杂,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也取决于其整体的国民素质和国民心态。如果说经济发展能反映一国的硬指标的话,那么,国民心态则更能反映一国的软实力。因此,每一个人塑造好自己的心态都很重要——国家形象或许是抽象的,但每一个人的言行则是具体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更是如此。在谈及理性、自信、包容等心态时,核心其实是“人”的概念,每一个人都应朝这一方向努力。而这些价值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素养。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每一个人留给外界的印象汇集而成的。(前两天看到一则报道说,上海世博园内不少场馆为行动不便者开辟的绿色通道,因少数游客不循规则假扮残疾人“闯关”,不得不于2010年6月4日暂时关闭或改变规则,等待组织方统一适用标准。看来,我们仍然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提高之处。)每一个公民的良好心态和行为对于提升整体国民心态,进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都可以发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作用。
国民心态至少应该包含两个向度:一是如何对待自己,包括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才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向未来。中国人曾因历史上千百年的中华一统而具有所谓唯我独“中”、唯我独“大”的某种大国心态,又因随后遭受的列强欺凌而陷入了谦卑、狭隘、媚外的弱国国民心态。目前,随着中国的复兴,国民心态也正处于转型时期,可谓乐观与浮躁同在,执著与脆弱并行。
举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2010年1月27日《新闻联播》报道,根据全球最大的消费退税运营商环球退税公司公布的调查报告,2009年中国游客凭借1.58亿欧元的免税品购买总额成为法国的旅游消费冠军,每位中国游客的平均购物额达1071欧元。还有报道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国人购买,预计到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达146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这些数字一方面无疑说明中国国力增长,百姓富裕了;另一方面,在追逐奢侈品消费现象的背后多少也折射出人们在逐渐富裕进程中的某种心理,即要用一些外在的、价格不菲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富有。然而,真正的富有似乎是无需有意无意地证明的。
另一个向度是如何对待他人即外界,包括采取何种方式与他人相处、如何对待他人的意见——无论是善意的提醒、批评还是恶意的诬蔑、中伤,抑或是酸酸的不平衡,等等。在外界关注中国的舆论中,各种声音兼而有之。对于正面的肯定,人们自然乐得接受;而对于负面的批评,则往往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明显的对立情绪。
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信,故而才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外界的评判标准为标准,因外界的好恶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惟其拥有了源于内心的自信,才能够不为外力所左右地独立作出自己的决定,也才能够以冷静平和的心态对各类评论泰然处之,该接受的接受、该回应的回应、该解释的解释,大可不必情绪化地反应过度——对于很多评论,根本就可以一笑了之的。换句话说,拥有了这种自信,也就自然具有宽容的胸襟。或许,这才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应有的理性、成熟和正常的心态。
复兴路上的中国应该是一个负责任、敢担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大国。与之相应的国民心态则应该是从容、淡定、自信、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听得进不同意见,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不失谦谦君子的风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