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历史的汇聚点、开展科研教育的平台和对外展示的窗口,被誉为大学的“名片”和“金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博物馆纷纷建立,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然而,与日渐成熟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高校博物馆相比,中国高校博物馆在馆藏、陈列、影响力等方面皆有不及之处,就其内部而言,也存在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另外,高校博物馆建立后,自身定位模糊,研究多从决策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侧重点偏离了高校博物馆的基本服务对象——大学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层面,具体实践层面的成果则十分稀缺。
为了明确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在大学生中的真实影响力,笔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八所高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且大学生对高校博物馆的知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与身处不同学校有关,却不受年级、性别、专业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博物馆自身影响力的大小。
在回收的555份问卷中,仅有237人知道“高校博物馆的存在”。可见在现阶段,高校博物馆的普及率还不到一半。其中,中央民族大学的普及率最高,占68.9%。获知途径上,通过阅览学校宣传栏得知的占27.2%,朋友或同学介绍占24.9%,可知大学生还是主要通过校内途径获取博物馆的信息。有20%的学生认为去博物馆是为了“扩展知识”,可见大学生已经初步显露出利用博物馆提升自我的意识。对于参观后的收获,45.6%的人认为一般,41.2%认为比较多。
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博物馆发挥得最好的功能是展示高校优秀文化,尤其是特色学科文化,其下依次为管理学校展示品资源、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知识水平、思想德育教育、提供应用资源的相关数据、学术研究,而休闲娱乐功能被认为发挥得最不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由于各方面条件都相对完善,故而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可称为A类博物馆。首先,二者都有单独的馆舍与馆址,建筑物较为醒目,赛克勒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大学校园西北部风景秀丽的鸣鹤园,馆舍是仿明式建筑;而民族博物馆为一栋前四层、后六层的早期建筑,不仅位于校园主干道的尽头,而且有十分清晰的路标指引。其次,二者都有较大的展厅面积,赛克勒博物馆有2000多平方米;民族博物馆达4800平方米。最后,开放时间也较为合理,赛克勒博物馆全年开放(正月初一至初五休息);民族博物馆除了周三与周五下午,其余时间都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