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从“地中海模式”到“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haowj   日期2010-06-24 10:0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把欧洲地中海作为研究范畴已为世人所知,“地中海模式”常常被应用到亚洲和大西洋海域研究中去。一般而言,对帝国或大区域感兴趣的海洋历史学家,把自己放在海洋的中心位置来观察海岸及其延伸的水域。

  但是,拿印度洋、亚洲其他海域与地中海比较还是有着太多的差异。首先,印度洋是一个庞大的躯体,东西两边都有多个宽敞的出口;地中海是一个封闭的内海,直布罗陀海峡是它的唯一自然出口。其次,在航海时代,印度洋的南半部几乎为人所不知,在国际商务中未起任何作用;地中海显然与此不同,它的沿岸地区在历史上都有相当长的时间卷入贸易与文化交流之中。在罗马帝国时代,地中海起到了罗马“湖”的作用,地中海沿岸地区名义上接受了单一政治机体的统治。最后,两个区域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自然差异:印度洋上,亚洲的贸易与交通很大程度上受季风和潮流约束;地中海则无此现象。

  所以,不能简单地使用“地中海模式”来研究亚洲海洋(如印度洋)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对布罗代尔的概念加以修正,确定一套基本元素或条件,来衡量某个海域是否达到“地中海模式”或“准地中海模式”,继而开展研究。按照这一思路,有几个亚洲的海域(如东南亚、东北亚海域)可以纳入到“地中海”类别中进行研究。推而广之,还可以将亚洲和非洲的海岸连成一线,即“海上丝绸之路”纳入研究范围。

  布罗代尔对所谓的长久性现象最感兴趣。具有长久性交流特征的“海上丝绸之路”对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印度文化通过孟加拉湾和马六甲海峡向东南亚传播,使东南亚进入“印度化”时代,同样,佛教通过海域从韩国或中国浙江和福建传到了日本,明朝出现琉球的留学生,中国的妈祖崇拜传播到东南亚,古吉拉特的伊斯兰墓碑出口到苏门答腊,中国佛山的铜鼓、铜钱流传到东南亚和远东的许多地方,这些都属于海洋文明交流与发展的重要现象。实际上,作为一条国际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长廊,确保了文化物质和众多奢饰品的流通。

  海上亚洲和平交流的群体中,有阿拉伯人、古吉拉特人、中国人和葡萄牙人等。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海洋交流的杰出典范。法显、伊本·白图泰、利玛窦等人,均扮演了国家、文明和宗教间文化信息传递者的角色。

  对海洋历史感兴趣的学者,应该把1600年代以前的海洋历史遗产当做最佳的研究对象,并把郑和下西洋嵌进布罗代尔的交流模式之中加以考量,这样可以获得许多有益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