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合理开发现有资源和发现新的可替代资源。占地球表面积71%的广袤海洋,是富饶且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
山东是我国海洋经济大省和海洋科技大省,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自1991年实施“海上山东”战略以来,有力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096亿元,占省GDP的6.75%, 高于全国沿海省市平均4%的水平。海洋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崛起。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意味着海洋,蓝色经济区意味着发展海洋产业,打造以海洋产业为主的经济区。蓝色意味着环境友好,蓝色经济等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友好产业。蓝色是生态文明,要保护青山绿水,打造生态友好、最佳人居示范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青岛、威海、烟台、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七个城市,海岸线3121公里。陆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人口3400万,国内生产总值1.4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3%、36%和50.58%。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生产力要素活跃,产业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比较好,经济总量占全省的50%强。
在以往的海洋开发中,影响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城市间的产业规划存在着严重雷同现象, 存在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市场的地域分割依然存在。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2008年已调整到7.2∶49.2∶43.6,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分布区域梯度大,生产力呈现明显的资源依赖型特征;海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海洋第二产业较粗放;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事海洋科学和海洋生物的高端人才较多,从事海洋工程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人才匮乏。海洋科学技术支撑相对滞后。海洋科技投入不足,投资主体不明确,未形成风险投资体系。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缺少纽带和畅通的渠道,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因此,应采取如下措施:突出绿色、蓝色理念,做好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规划。建立市长蓝色经济论坛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紧跟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提升青岛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的功能和强化辐射作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方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海洋教育体系,培养综合型海洋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完善铁路、公路、空港、海港、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支撑能力。完善海上应急救助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能力。
国外海洋(蓝色)经济区多以旅游、港口、物流、电子、生物、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城市主要发展高等教育、高科技、旅游业和服务业,在寻求经济效益好的同时,保护了海洋的生态环境,打造最佳宜居环境。典型地区有美国旧金山湾区、佛罗里达半岛、西雅图,加拿大温哥华、维多利亚,澳洲的布里斯班等城市。借鉴国外的经验,利用半岛的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优势、经济产业优势、海洋科技优势,在政策制度上创新,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群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建成我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科技先行、人民生活富裕,综合竞争力强的海洋示范区,东北亚环境优美、最适合人居、工作的城市群。蓝色经济区建设是一项中长期战略,要做好规划,不能急、不能躁。我们争取3—5年起步,8—10年初见成效,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建成国内乃至国际的海洋经济示范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