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关爱、保护、善待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作者:haowj   日期2010-06-24 09:4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海强则国兴,海殇则国弱。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海洋,更加离不开海洋。

  2008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第111号决议确定,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今年海洋日的主题为“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世界海洋日”的设立,对于唤起全人类共同关爱海洋、保护海洋、善待海洋,充分认识海洋所蕴涵的丰富价值,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我国政府一贯倡导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高度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自2008年开始,国家海洋局每年都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海洋宣传日”活动,通过开放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察船,组织科普夏令营、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努力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2010年,中国“海洋日”的宣传主题为“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其目的在于引导社会公众,为珍爱海洋、呵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奉献自己真诚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蔚蓝色的海水所覆盖。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可划归沿海国家管辖的海洋面积约1.1亿平方公里,其余的2.5亿平方公里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属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和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世界贸易的大动脉,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调节器,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舞台。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且有着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500多个,港口星罗棋布,海洋生物物种繁多,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6万亿立方米,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且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在国际海底区域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勘探开发区。自古以来,海洋就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统一强大、人民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以及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无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海强则国兴,海殇则国弱。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海洋,更加离不开海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引着我国海洋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要求。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部署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海洋列为专章加以规划,对海洋开发利用、环境生态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沿海省(市、区)对开发利用海洋也高度重视,纷纷制定并实施以海洋为依托的区域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海洋的区位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的率先发展,并在发展中日益强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多方面的合力拉动下,如今,我国的海洋事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多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2001年到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30%,高于国内生产总值3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8.68%上升到9.53%。传统海洋产业不断优化,新兴海洋产业异军突起,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涉海就业人口达3121万人。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海洋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相继出台了《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综合性法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海洋规划体系不断完善,2002年国务院批复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03年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批复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海洋规划体系的形成,成为指引海洋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南。

  海洋开发秩序逐步规范。至2009年年底,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51746本,已确权海域面积约162万公顷,围填海面积约748平方公里,盲目用海和违规用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建立了各类海洋保护区170多处、海洋生态监控区18处、赤潮监控区18处。

  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海洋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发射了两颗海洋卫星,完成了载人深潜器1000米海试。国家海洋立体观测监测体系初步建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服务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管理执法体系,海洋维权巡航执法能力显著提高。海洋基础调查和极地、国际海域工作不断深入,组织实施了26次南极、3次北极考察,建立了长城、中山、黄河、昆仑考察站,开展了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为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资源环境研究等积累了经验。海洋国际和区域合作全面展开。

  但是,正如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题“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所昭示的那样,在国际形势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既有着难得的机遇,也与世界其他沿海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共同的挑战。突出表现在,近海局部海域资源开发过度,渔业资源枯竭,岸线资源破坏严重。近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在延续,赤潮等生态灾害时有发生,风暴潮、巨浪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巨大。海洋监测、调查、测绘、预报、信息、应急处置、海上救助服务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海洋经济面临着保持平稳发展和结构深度调整的双重压力。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在海洋工作中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一既定方针不动摇,努力做到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我们共有一个海洋。为了地球的健康,为了海洋的和谐,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增强海洋意识,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而不懈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