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关于马克思道德哲学的严肃讨论似乎比较微弱。这至少有三点原因:第一,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是提炼和论证某些高尚的行动原则和目标。然而,提出规范原则固然重要,但是,揭示这些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合法性以及使之转化为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则更加重要。如果缺少后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只能成为一种缺乏魅力的宣传或说教。第二,阅读马克思著作的人容易感觉到,马克思不仅没有像一般的伦理学者那样提出具体的道德要求,相反,他的作品中到处充斥着对道德的挖苦讽刺。在他那里,似乎最多只有关于道德的外部理解,而缺乏针对道德的内部描述。第三,由于马克思本人希望以现实的方式揭示人类社会的实际历史与运行规律,因此,研究者更愿意在其丰富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宝藏中挖掘。马克思好像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然后才是哲学家,甚至谈不上是道德哲学家。
正义的描述性与道德的贫困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学者艾伦·伍德引发的“关于马克思的正义之争”便愈发引人注意。因为伍德曾试图证明:像“正义”这样的道德概念是依附性和描述性的;马克思不仅没有以“不正义”之名谴责资本主义,反倒证明了资本主义的正义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