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逻辑内蕴
作者:yulu   日期2010-06-23 11:0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首先要从内涵和外延上梳理这两个概念范畴的逻辑关联,拓展理论思维的空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现实实践提供可靠的逻辑支撑。

  第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生命活力和灵魂之所在。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诞生的那一天起,大众化就是这个理论的一贯宗旨,也是经典作家建言立论的根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历史证明,“解释世界”可以是少数哲学家的职业,而“改变世界”则是人民大众的历史使命和实践目标。要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就必须唤起千百万人民群众投入到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去,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思维的本质和追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去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所谓“理论掌握群众”实质上就是理论思维在怎样的程度上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所理解、所认可、所接受,进而成为他们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智慧资源。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崇高追求,也是经典作家终生从事理论思维创作的最高宗旨。大众化和对大众化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之所在,是马克思与其同时代其他一切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区别,也是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影响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