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沉睡800年的古沉船“南澳Ⅰ号”被整体打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黄金时代到来的标志。近日,广东汕头“南澳Ⅰ号”古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工程再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在中国水下考古界。“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队领队崔勇称,汕头器、陶器贴塑龙纹罐等文物的出水填补了我国陶瓷史空白。
明史专家认为,考古学界与史学家从偶然的事件发现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对于明史研究是重要的推动。而海底考古技术的发达与进步,将不断为中国明代史研究、中国海洋史研究提供越来越多的珍贵实物资料。
填补我国陶瓷史空白
目前“南澳Ⅰ号”出水的文物主要包括青花大盘、碗、罐、碟、盆、钵、器盖、杯、瓶及金属凝结物等。“这些出水文物在中国内地遗址墓葬中是没有的,但在东南亚、日本、非洲等地却频频出现类似器物。”崔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在福建漳州平和发现一些窑址,其中的器物与此次出水文物相似,可以确定此次出水的器物很多是平和窑出产的,也有一些景德镇的瓷器。此次水下考古填补了我国陶瓷史的空白。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