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之学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种玄奥的思想文化景观,也是困扰历代学者的一种神秘庞杂的思想文化体系。相对于经、史、子、集来说,纬书系统似别有源流、别有风貌,但其作用与经史诸子殊途而同归。由纬书构成的谶纬之学,不仅曾广泛深刻地影响了秦汉以降长达四五百年之久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变迁,且对中国文化各个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
谶纬起于何时,从汉代以来就没有定论。因其多托于神秘主义的前识及预言,又不署撰者姓名及时代,故常被后人目为伪托和虚妄。加之文字篇章的亡佚,故长期以来,对于其源流、作者及时代,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中国古史文献之杂芜、散乱,莫出纬书之右者。
迟至唐代,才出现系统著录纬书目次者。《隋书·经籍志》著录纬书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并引“说者”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又云:“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从《隋志》著录可见,《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孝经》等儒家重要经典,至汉皆已成纬,即有所谓《七经纬》者。史称“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东汉章帝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纬为说。大儒宋均、郑玄、何休之徒,并为谶纬作注。谶纬之学于东汉大盛,成为贯通当时各领域之显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