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从偏好到快乐:通向一个更加完整的福祉经济学
作者:haowj   日期2010-06-29 10: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福祉经济学不完整的主要原因是它停留在个人偏好的层次上而没有进一步分析个人福祉或快乐。

  经济学一开始就分析相对客观的变量,如生产、消费、收入和产品的分配。只分析完全客观的变量不能非常深入,因为我们只在评价它们的时候才对它们感兴趣。因此,引进效用分析标志着经济思想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效用的概念还是相当不明确的,可以意味着偏好、满足、福祉中的一个或几个的结合。现代经济学者企图用效用代表偏好来使研究变得精确。再者,根据无差异曲线图的分析,偏好只限定在序数范围内,基数效用被当成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而被取消。对于分析消费者的选择或需求曲线,基数效用是多余的,因此可以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把它去掉,这个做法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在其他领域,如社会选择、最优人口规模、生命的估价和不确定性等,不使用基数效用就会犯舍象的误用的错误。这好比以胡须对进食并无帮助为由,坚持要某人刮掉它,却忘了该男子蓄胡子的本意是要以此增加他的男性魅力。

  即使没有取消基数效用,福祉经济学在分析的深度上也是不够的,因为它只停留在偏好层次,而没有深入分析福祉这个终极层次。我们想消费能够满足我们偏好的产品,因此从分析产品到分析偏好,分析就更深了一层。然而,偏好的满足还不是终极层次,我们想要的终极目标是福祉或快乐(这两个词是可以相互交换使用的),而不仅仅是偏好或是偏好的满足。一些经济学者可能把快乐看做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东西,而经济学者的研究目标只是偏好。当效用革命在经济学中兴起的时候,许多经济学者可能还认为他们应该只限于对较为客观的生产和消费变量的研究。这种自我强加的限制会抑制对重要问题有意义的分析。

  来源:《黄有光自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32—233页。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