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能量不断释放,社会各个领域都弥散着商业的消费气味,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在“共同体”中所固有的忠诚之精神逐渐丧失,其结果是:工作消极,生活变坏,社区萧条。当人们面对“共同体丧失”之时,对自我身份认同问题极其担心和焦虑,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共同体”自身发展作一番历史考证,从我们的历史记忆中找回我们所失去的东西,从而重新建构“共同体”,使它成为我们生活的庇护所或栖身之地。
“共同体”原指城邦设立的市民共同体。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语境之中,城邦(polis)属于“共同体”(koinonia)的一种。亚里士多德看到“共同体”起源于许多不同的群体,像丈夫和妻子、主人和奴隶这样的对子,以及家庭与村落,还有军队中的同伴,同一部落的成员。人们由于某种“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的缘由而产生了“共同体”。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是群体内部平等个体之间的自由之所,它旨在通过群体的“共同活动”来追求“共同善”和“共同利益”。而每个有共同利益的或活动的社会群体都是共同体,这样,“公共政治”似乎对应于城邦,城邦则是指“完美的共同体”、天然的共同体。因此,在古希腊,“共同体”意味着许多千差万别的参与者,他们拥有共同的目的,通过自身的“共同活动”行为来实现“共同利益”和“共同善”,从而就构成“联合体”。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