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5月25日心理学版)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地震灾区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情感与“无力感、失落感、自卑感、渺惧感”等情绪密切相关,表达了人类面对“自然压迫”所自发流露出来的无所适从心态。在地震发生前的相当长历史时期,当地社会已经发生了迅速的转变,并带来了当地社会心理的某些典型“不适”,而汶川地震导致这些矛盾得以在短期内集中爆发,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冲突必然更加剧烈,紧张、焦虑、彷徨等不良情绪也就很容易被表现出来,而蕴涵在人类心灵深处的“矛盾情感”更容易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
理县桃坪羌寨的本土知识分子王嘉俊先生认为:汶川地震加速了当地社会的开放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社会思想的“现实主义启蒙”,更为当地人提供了诸多崭新的生活话题,各种“矛盾情感”得以迅速占据当地人的心理空间。老先生对这些问题的话语表达虽然是平淡的,但是对其中的逻辑认识却是深刻的,他明确提出的“当地人的思想启蒙”概念成为解释灾区民众的矛盾情感之所以“普遍蔓延”的基本事实依据。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