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人类心灵的诗性文本——谈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创作与批评
作者:haowj   日期2010-06-28 15: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波德莱尔1869年出版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世界散文诗已走过141年的发展历程,自1917年沈尹默创作了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诗《月夜》,中国散文诗已有93年的历史,散文诗成为了当代文坛一种独立性的存在。

  历史积淀与美学传承

  2007年11月出版的《中国散文诗90年》,集中展示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散文诗的创作和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如鲁迅、刘半农、郭沫若、许地山、徐志摩、茅盾、王统照、朱自清、高长虹、冰心、李金发、汪静之、巴金、丽尼、焦菊隐、陆蠡、艾青、何其芳、唐弢、徐迟、陈敬容、郭风、柯蓝以及台湾诗人痖弦、覃子豪、林清玄、苏绍连皆创作过优秀的散文诗作品。

  据统计,1980年代以来,正式出版的中国散文诗选集共100多部,鉴赏集、评论集和理论集80部上下,散文诗选集和鉴赏集流行甚广,以至于进入21世纪,出现了散文诗年度选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散文诗理论研究进入文体自觉和文体建构层面,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如西谛(郑振铎)、郭沫若,当代著名诗评家孙玉石、谢冕、王光明、蒋登科以及港台的林以亮、叶维廉等都对散文诗的美学特质和文体个性进行过理论探讨。

  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散文诗所抒之“情”不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散文诗文本亦非战歌、颂歌式的意识形态书写和牧歌式的浪漫书写,从诗的自由性和解放性的本质特征来看,散文诗被引进我国现代诗坛,一度出现战歌、颂歌式的书写方式,这应该可以看做散文诗这种新文体在20世纪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合乎逻辑的演变,可是,进入80年代之后,由于中国快速步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轨道,发生学意义上散文诗所彰显的现代审美意识,得到当代散文诗作家的普遍认同,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散文诗界的重要诗人如柯蓝、耿林莽、许淇、徐成淼等,开始重视都市题材散文诗,林焚、林登豪、红杏、亚楠、李松樟、方文竹、喻子涵、宋晓杰、郑小琼等中青年散文诗诗人都是在现代心灵场景之内通过散文诗的文本建构,寻找情感和思想的突破口,他们的当下诗性体验和散文诗的文本建构路径,实际上与发生学意义上的散文诗形成了一种美学上的回应和互证,并且这种回应和互证还在持续演化之中。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