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宪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逻辑现代化”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逻辑学博士点和大部分逻辑学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对毕生致力于提高中国的逻辑教学与研究水平的王宪钧先生30余年前提出的“逻辑课程现代化”口号,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逻辑教学与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做出梳理和展望。
评价我国逻辑学发展状况 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建军教授认为,在肯定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与先进国家相比,要达到“全面实现”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观点认为,如果将“课程现代化”理解为开设数理逻辑课,那么很多学校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晓明教授认为,什么是逻辑现代化,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有不同的内容。武汉大学哲学系徐明教授认为,课程的现代化,仅仅是开设了数理逻辑课还不够,还要看质量、看标准。通识课则不必过于“现代化”。
介绍学科建设情况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鞠实儿教授介绍了该所在数理逻辑、非经典逻辑、认知、文化与交流等研究方向上形成的特色。他们以逻辑学为核心,力图实现逻辑学与数学、计算科学、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跨学科研究。他们还与中国逻辑学会合办了全国第一份逻辑学专业刊物《逻辑学研究》。此外,他们还计划与欧洲科学基金项目LINT合办主题为“逻辑、语言与计算”的现代逻辑冬令学校,将邀请一批国际著名逻辑学家前来授课。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廖备水副教授介绍了该中心在逻辑、语言和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有关情况,指出该中心最初主要集中在逻辑与语言的交叉研究方面,近年来开始结合人工智能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他认为,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现逻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课程体系改革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何向东教授的书面发言介绍了由西南大学、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共同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逻辑学导论》重点教材编写情况。这本教材力图结合高校文科发展和逻辑教学改革现状,吸纳国内外逻辑研究的最新成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央财经大学现代逻辑研究所袁正校教授提出了“普通逻辑要不要现代化”、“如何实现普通逻辑现代化”、“有哪些不同的方案”、“逻辑课程的现代化为什么会出现反复”等问题,并介绍了本校“以现代逻辑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以逻辑应用为主”的做法。清华大学哲学系王路教授认为,王宪钧先生提出逻辑课程现代化,出发点是逻辑这门学科,尤其是现代逻辑。因此,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学科发展,都应从学科出发,不应从课程出发。
探讨逻辑现代化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陈慕泽教授认为,30年前的中国逻辑队伍总体上没有融入世界逻辑共同体,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逻辑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从传统逻辑到现代逻辑,不只是知识的更新,更是知识的转型。“逻辑现代化”就是逻辑队伍通过知识转型来融入世界逻辑共同体。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结合本校逻辑课改革30年的历程,总结和探讨了如何理解逻辑现代化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他认为,北大哲学系在课程现代化方面的主要努力就是普通逻辑课程改革,从入门课开始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逻辑学专业队伍。新世纪以来,开始了“两极分化”的教学模式,即区分逻辑学人才培养和大众素质教育两个领域。前者的目标是造就逻辑学家,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中心;后者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日常思维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逻辑素养。他还指出,以普通逻辑课程现代化为基础内容的逻辑现代化探讨应该成为历史,重心应提升到综合考虑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的逻辑现代化问题,大众素质教育也应受到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分析了“学科”和“学术”两个概念,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博士生论文选题做了调查,比较了国内和国际逻辑学的发展状况,为“逻辑现代化”讨论提供参照。
与会者认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逻辑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学习与研究现代逻辑已成为主要方向,与国际逻辑学接轨也成为学界共识,中国的逻辑学正在成为国际逻辑学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邢滔滔)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