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曾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全球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大会,这次中国之行,印象十分深刻。在会议期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主持了几次讨论会,从各位老师和学生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的关于全球伦理的一些著作已经被译成中文,包括刚刚翻译出版的《全球政治与经济的全球伦理》。
在那次会议总结中,中国学者重申了仁的原则和推己及人的原则,还阐述了一些源自中国文化传统的处事原则,如止暴和好生原则。根据中国传统思想,以暴易暴并非正确的方式,好生之德乃大德。儒教和道教都反对暴力,宣扬戒杀和好生。古语有云,众生皆我手足,万物皆备于我。这些思想有助于人类的内部和睦,也有益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再如,团结和正义原则。孔子有言,政者,正也,义者,宜也。这反映了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儒教强调,社会正义有赖于人类的道德和精神修养,提倡自律,并鼓励意诚而后心正。这些教诲都有益于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儒家学者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句话是人类同情精神的经典表述。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了人类团结一致的理想。
眼下的经济危机表明,无论是美国、欧盟、俄罗斯还是日本,都无力单独重建新的全球金融体系,或独自推出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新国际关系范式。七国集团认为有必要成立二十国集团,换言之,需要与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合作,尤其是其中领军的中国。事实上,许多专家相信,中国能够成为火车头,将世界拖出经济危机的泥潭。不难看出,全球伦理问题与中国伟大人文传统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面对失去控制的西方化、毫无约束的个人主义、道德沦丧的物质主义,现在许多人都开始高度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未来。
我认为,真正有未来并确实能为全球伦理作出贡献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尤其体现在孔子的《论语》中。中国和世界需要一种重新发现人的价值、人的自我主张、人的现实感、道德品质和坚韧性的民族精神;需要一种倡导以真正的人道为核心价值的民族精神;需要一种将所有人都视为社会的一分子,而非孤立个人的民族精神;需要一种将人与人的基本社会关系建立在普遍伦理价值之上的民族精神,这些价值观不取决于普遍的自私自利。目前,中国正在参与塑造人类的未来,在这一进程中,人道感、相互依存感、和谐感等中国伟大人文传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