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通信技术以及文化混杂现象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并影响我们重新思索现实与过去的研究方式。显然,这个大趋势不仅会影响汉学研究,也会影响历史、文学、哲学、美术等各门学科。东方与西方、先进与传统的二分法在新世纪已经失去意义。在我看来,尽管汉学这个概念有一些矛盾性,学科边界也不明晰,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学科复合体,围绕着中国这个有活力的文化、政治、经济实体展开,而中国塑造了并且正在塑造着世界历史的一个部分。
因此,汉学不仅是对过去文化与当代地缘政治资产的研究,它还意味着面对另一个有活力的文明之时,应对自己的文化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或者从世界、行为等视角来反思自我身份。
尤其是现在,汉学也许可以被视作一种挑战,通过改进我们的知识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学识,以便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心智、人际关系、社会和政治机构的解决方案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指出,今日之汉学研究主要就是指建立在跨文化方法之上的中国研究。
但是,与其他任何比较研究一样,汉学研究相当复杂。这是因为汉学必须结合不同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即使每个研究者都携带着各自文化背景中的固有观念,却又要借助中华文明这一被研究对象的某些观念。当我们面对这个激情与情感的世界时,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就变得更加严重。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没有一个实在、确定的对象,身心却直接参与其中,某些概念,诸如友谊、家庭关系、互不干涉、修身、自省、归隐等,初看起来在中西方似乎并无不同,但实际上是全然不同的概念,因为它们建立在看待自我与隐私、宗教与道德的不同态度上。
西方学者多少会更加习惯于那些源自当时西方通用语言(古希腊语)的象征,因为它们建立在希腊—犹太—基督教传统之上,而目前尚欠缺的是如何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为中国文化建立起一种具有“联想原则”的传统知识储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