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意义上的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传入地适宜的土壤、气候、丰富的食物供应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迅速繁衍自己的种群并伴随着大规模的个体扩散,同时对传入地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的现象。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本地物种原有生态系统中稳定的能量传递被破坏,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的外来物种能量过于集中,以致被侵入地生物链难以为继,最终甚至导致本地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大量死亡。例如,原产自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连绵1000多公顷的滇池,水葫芦疯长成灾,布满水面,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
正如世界自然保护同盟2000年2月在瑞士通过的《防止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中指出的那样,千万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为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隔离性天然屏障。在近几百年间,这些屏障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已变得无效,外来物种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环境和栖息地,并成为外来入侵物种。自由贸易的强化、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与旅游的大幅度增长,为物种偶然的传播或有意的引入提供了机会。飞机航班、远洋轮船、国外旅游者,都可能携带着某一物种“登陆”一个陌生的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