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大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诗歌曾是一颗光辉灿烂、夺目耀眼的明珠,扬名海内外,为人陶醉,广受推崇。但在现代,诗歌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种种曲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种种所谓新思潮的冲击下,诗界似乎不太景气了,诗歌的光辉黯淡了。到底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竟也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岂不怪哉?
前些年,作家、诗人蒋夷牧在《人民日报》“茶楼”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短文,叫《诗的尴尬》,说他做过一个有趣的“测验”。他把一本诗歌刊物的目录抄下来,每首“诗”的题目作为一句。形成的全文是:“心痛的日子/我忽然想起五月诗抄/生命之城,摊位上的梦/一台机器是我的兄弟/蒲公英的种子顺风而长/美丽大地,南方的夜/扑捉灵魂的光环/擦玻璃的人/制造一个月亮……”最后蒋先生给这个“作品”加了个题目:建设者。把它拿给来访的作家、电视台记者看,还电话采访过他熟悉的两位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请他们谈谈对“作品”的印象。几个人默默想了很久,都感到茫然。最可怕的是,四个人中间,没有一个人说“这不像诗”,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诗”。几个人在弄清这个“玩笑”的真相后,有的说“太有趣了,这简直是一个黑色幽默嘛!”接着作者很感慨地说,这些年,教授、作家看不懂诗歌的比比皆是,连他们面对伪诗、假诗都不敢轻易说一个“不”字,更何况是广大读者呢?这个问题不严重吗?不值得深思吗?
有的同志对许多诗作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很气愤,公开写文章向他们叫板:“试问今日的一些诗作者,你们有没有勇气,敢不敢把你们的作品拿到人民大众中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