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座谈会在厦大召开
“金字塔”型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形成
本报讯 6月10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十年来的成绩和经验,并深入研讨了在新形势下推进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介绍,十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引领和带动了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些基地以高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实行实体性建设,促进了文科研究从传统组织形式向现代组织形式的转变。”张东刚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4个省区市参照重点研究基地模式,建立了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00余个,许多高校还建立了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一个以‘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顶端、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和支撑的‘金字塔’型的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张东刚说。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后,教育部将会针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不同特色和优势,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力争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智库”,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学术影响的基础研究高地,一批新兴交叉问题研究的“孵化器”,一批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和信息中心。
据了解,1999年6月,教育部正式提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自启动以来,已先后分五批在全国66所高校建立了151个重点研究基地,基本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和重要研究领域。(李静)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