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性成为主流实践话语之后,“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成为人类最大和最有效的默认共同体。中国的民族研究必须重视历史,要看历史是怎样走过来的。基于中国大一统的历史特质,英文的peoples、nation、 nationality、 ethnic group、national minority都被译成“民族”。“中华民族”可以是单数,表统一的民族国家;也可以表中华各民族,表“多元一体”。在汉语中“族群”对译ethnic group/ethnics/ethnies/ethnicity等,它是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学科的常用语,表达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如移民社群、同性恋、边缘人、语言—文化群体、宗教社团、“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等等,这些都与中国的56个民族不同,与国家认定或识别并无直接关系,不能相互替换。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能指应当和它的所指一致。可以把“中华民族”中的“民族”译为“nation”, “55个少数民族”中的“民族”可译为“national minorities”,多数民族的“民族”译为national majority ,“56个民族”中的“民族”则译“national majority and minorities”。从当下的新语境出发,“nationality”和“ethnic group”都不适合翻译“民族”。所以,我们用“minzu”或“national majority and minorities”来翻译“民族”,这就绕开了“nationality”和“ethnic group”的争论,应属翻译上策。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