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论坛”始于2007年,目的是为了在“10+3”框架下探索亚洲社会、文化的未来之路。
首届亚洲论坛于2007年11月在北京举行。本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完善的精神,这次论坛将共同关心的问题划分为三个议题,其一是“建设性的第三条道路”(韩国);其二是“亚洲文化的可能性”(日本);其三是“底线公平的福利模式”(中国)。通过展示各自的经验,关注邻居的视角,以相互切磋与讨论的方式,将知识还原给社会。参与亚洲论坛的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探索适合中日韩三国的促进理解与合作的新范式,在广义上也是为和谐的区域建设作贡献。其 “新”体现在跨部门、跨专业、跨国籍的对话;其 “范式”意旨通过共同的努力,建构一个三国间通力合作并解决我们共同关心问题的对话平台,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社会与文化的高层论坛。
举行“亚洲论坛”需要花费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论坛为建立稳定的机构合作关系与人际关系,决定每年分别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并出版题为“亚洲批评研究”文集。
“亚洲论坛”第一届工作会议于2008年在香港大学召开;第二届工作会议于2009年在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召开。在第二届工作会议上,学者们围绕着会议主题“他者的主体性”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关于自我与他者性问题,罗红光通过对志愿者的研究指出,互为主体的关系一旦建立,认识论的下一步将是主体的他性,即内省、反思、情感价值开始起关键作用。“自我的他性”将是维持主体性的动力。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王甘则通过志愿者的工作日志,探讨了普通人认识他者的过程以及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