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金石)6月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央文史研究馆、民盟中央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萧乾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主持座谈会。
萧乾先生是我国现当代卓有成就的作家、翻译家,是富有传奇经历的著名记者和杰出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中国作协顾问、名誉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萧乾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译颇丰,出版作品40余部,著有400余万字的《萧乾全集》和320余万字的《萧乾译作全集》等。译著《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图书奖提名奖,散文集《北京城杂忆》获全国首届散文奖。他创作和翻译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在海内外赢得广泛赞誉。
铁凝在讲话中深情缅怀了萧乾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历程,回忆了与萧乾先生的交往,回忆了他对一批青年作家热情、无私的关爱和扶助,对他在文学创作、翻译、新闻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他广博的学识和勤奋的治学精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她说,萧乾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少有的多面手之一,是中国作家的骄傲,他的精神和业绩也将永放光辉。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继承萧乾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届金贝奖年度金融理财评选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张梦薇)6月2日,第三届金贝奖年度金融理财评选颁奖盛典在北京召开,会议评选出了包括成长品牌奖、优秀银行理财奖在内的十几个奖项,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邢成、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等学者出席了会议。
左小蕾用童话故事“咕咚来了”表达利率对人们造成的困扰。她分析,“缺少全面的、综合的研究是利率调整造成恐慌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以来,传统的利率调整面临着两难选择的困境,包括美联储在内都为拯救金融危机发行了很多货币,将来有可能通胀恶化,但是现行的经济恢复又非常不尽人意,需要保持低利率这样的政策。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创新。
对于中国的市场来说,左小蕾认为,4月份CPI到了2.8%,银行一年期的储蓄变成了负利率,负利率对消费者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会强化通胀预期。从短时期来看,确实有加息、提高利率的必要。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目前一般的消费品仍然产能过剩。所以,加息产生的实际作用可能不是特别明显,特别是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对于微观主体的影响有些方面是有效的,有些方面不是有效的,所以要不要提高利率须全面权衡。
专家在新史学系列论坛指出环境史是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
本报讯(记者耿晓明 通讯员张筱茜)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梅雪芹在新史学系列论坛上作了题为“环境危机与历史转机——环境史兴盛的意义”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黄兴涛教授主持。
梅雪芹勾勒了作为历史学新领域或新学科的环境史之兴起、发展的历程,具体结合1969年1月28日圣巴巴拉石油泄露事件对环境史的冠名者、美国学者罗德里克·纳什的影响,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对人们的触动,指出环境史是环境问题逼出来的历史,是环境危机催生的历史;其兴起和发展的驱动力,是以危机或灾害面目出现的自然本身,这是我们认识环境史带给史学重大变革的前提。
梅雪芹认为,环境史正在带来“史学范式”的变革,她还将作为21世纪新史学的环境史的范式,概括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政治史和20世纪社会史的“上下左右的历史”。
“人口移动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石河子大学召开
本报讯(记者鲁小彬 通讯员赵浚竹)近日,由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同举办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石河子大学召开。来自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中山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共同讨论新时期下世界、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趋势。
对于世界人口迁移,乔治·梅森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戴维·海因斯(David W. Haines)认为,迁徙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动力,东亚迁移为世界迁移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案例,对中国新疆等这种多数民族迁徙地区的研究,是对内向社区融合与对外向全球融合问题的一个挑战。东京大学文化人类学系山下晋司(Shinji Yamashita)教授指出,新日本“多文化共生”工程是遵循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学会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这一理念的尝试,世界并不是由不同民族国家组成的彩色地图,而应是一个无界的“大同世界”。
据悉,此次研讨会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与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联合组建“伊斯兰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后,共同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粤港澳法律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报广东讯(实习记者冯爱琴)5月29日,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广东佛山举办。广东、北京等地的法学界学者、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研究室工作人员和广东、澳门等地的法律工作者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学研究会主办,广东佛山市检察院承办。
今年4月7日,粤港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合作更加紧密。此次会议围绕如何解决内地与港澳合作中的法律冲突、为推动内地与港澳区际司法协助向纵深拓展提供法学理论支持和决策服务进行了专题讨论。与会专家还就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区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和机构安排问题进行了探讨。参会的法律工作者则对合作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境和新进展等作了论述和讨论。
中国新能源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刘勘)中国新能源发展论坛6月6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发展理念逐步被世界各国认同,我国应加快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助推力。
据了解,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导致的诸多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最重要能源物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可利用化石能源终将面临枯竭,人类依托科技进步,大规模寻找、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已势在必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结合自己多年来一直关注的新能源问题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食粮,但地球上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有限的,难以维系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正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新能源必将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发展新能源的意义可以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需要技术上的突破,需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必将对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本解决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也正成为我国当前的能源部署及国家管理的重大研究课题和高度关注的新兴产业。
与会者认为,能源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当前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推动新能源革命已经势在必行且不可阻挡。实现太阳能电池具有经济意义,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前提。
论坛同时举行了《能源革命——改变21世纪》新书首发式。社会各界嘉宾代表200余人就世界及中国能源危机的根本解决途径展开深入探讨。
坦普尔大学日本分校举办“大众文化政治”研讨会
本报讯 坦普尔大学日本分校的当代亚洲研究所于6月5日举办了以“大众文化政治”(Politics of Popular Culture)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日本社会的数字媒体以及年轻人群的次文化是此次会议的关注点,研究日本大众文化的领军学者热烈讨论了日本大众文化是如何被当做一种政治手段加以利用,使之根据部分人的特殊需要,成为推动社会向某一特定方向发展的工具。
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对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大众文化一直是他们最容易接触也最具实质内容的一种政治形式,也是他们理解社会性和政治认同的基础。可以说,政治问题往往通过大众文化得以确认或受到挑战,也因大众文化被重新加以建构或用于新的用途。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有时会过激或偏颇,但它是各种观点特别是不受欢迎的观点发出声音的唯一途径。在大众文化深处,政治过程本身被“大众化”了,而正是这样的一个政治过程,它推动着资本与创造性在全球的流动;同时,大众文化中不断出现的其他各种文化和实践在塑造着日本的国家身份认同及其对外政策。
与会者从政治角度扩大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探讨了视觉文化、影视、艺术、时尚、设计等发展趋势的政治含义,以及互联网、手机和其他形式的技术在政治上是如何被利用的。产品、消费和大众文化的各种形式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被建构成“政治”的界限。Frederik Schodt——《漫画!漫画!日本的漫画世界》(Manga! Manga! The World of Japanese Comics)和《日本梦境:现代漫画》(Dreamland Japan: Writing on Modern Manga)的作者——作了主题演讲。(褚国飞/编译)
“中国工程院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指出205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能源体系的变革
本报讯(记者李彩艳)6月7日,在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作了主题为“对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的探讨”的学术报告,汇报了“中国工程院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咨询研究报告的初步成果。
报告指出,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预期到205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能源体系的变革,实现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学平衡。2050年后,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进入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其中,2030年前的20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攻坚期(困难期)。其间,要花大力气形成节能提效机制,实现新型能源(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等)的突破、实现化石能源的洁净生产和利用、实现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
报告指出,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由发达国家主导,开始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享市场、发展中国家的份额逐步上升的格局发展,但发达国家在优质能源(油、气、核电等)消费中,仍占主要份额,且人均能耗仍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制约等全球变化因素,对传统能源格局提出挑战,能源利用将进一步向节能、高效、清洁、低碳方向发展,在今后几十年内,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进入油、气、煤、可再生能源、核能五方鼎立的格局。
报告也强调,必须看到实现上述能源战略目标存在的困难。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粗放发展的惯性作用极强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只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大手,就难以实施科学、绿色、低碳的能源战略。因此,政府必须用强有力的政策手段,抓住“十二五”这个关键期,以降低GDP能源强度、控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数量为抓手,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尽早走上重质量、重效率、绿色、低碳、节约、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第四届“科普周”活动
本报讯(实习记者郭潇雅 通讯员包洋)6月6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的启动仪式。此次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社科联主办,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为“科普周”启动仪式剪彩。
据了解,本届“科普周”的主题是“哲学社会科学与科学发展”,活动将于6月6—12日在全区各地举行。具体内容包括:科普主题讲座、社科专家访谈、“北疆讲坛”以及社科知识“五进”(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等一系列社科知识普及活动。
“科普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的举办,有利于进一步动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面向公众的普及宣传工作,让广大公众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与自身各种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让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面了解百姓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