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毛笔、墨汁、纸为主要工具材料,以独特的造型符号和笔墨线条,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艺术。三千余年来,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汉末魏晋之间(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文字的书写记录功能逐渐发展为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伴随字体演变,中国书法形成了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
印刷术发明之前,书法承担着书面记录、信息沟通的功能。在传统社会,书法是文人、官员必备的技能,他们是书法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以书法形成的文化氛围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空间。
中国书法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理论和技法体系。通过口传心授和文献记载,传承有序,随时代进步而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以及“苏、黄、米、蔡”等著名书法家及经典作品。
书法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了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等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书法。当代国际间的书法交流日益频繁。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