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界博览会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标志性建筑对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着冲击性的影响。几十年后,我们是否依然会铭记上海世博会?诚然,上海世博会并没有建造一个像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塔”那样以彰显新技术为主要目的的建筑物,更没有利用新技术所裹挟的张力,建构起一套工业美学,将技术这种与人对立的人工物具体化。但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充满人文气息的主题将往届世博会强调技术发展对城市生活影响的线索,转移到了城市生活对现代技术的形塑问题上,使本届世博会足以铭刻于历史。
世博会主题变迁
展示新技术是往届世博会不变的主题,因此世博会也被称为“技术的奥林匹克”。如1851年伦敦的万国博览会展示了代表工业革命技术成就的大功率蒸汽机、蒸汽火车头、轮船、自动精纺机等;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亮点。此后,每一届世博会都成为新技术的展览会。1933年到1939年的综合性世博会的主题都是围绕对新技术的应用展开的。虽然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技术仍然被认为是进步的力量、获取和平的方法以及建设未来的途径和改变生活的动力。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一个转折点,此后的世博会对技术的展示加入了人性的因素,人性和文明成为技术和科学发展考量的要素。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提出“技术的发展应该与自然相和谐”,自然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维度。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主题则进一步彰显了自然的重要性,反映出另外一种倾向——技术的发展必须向自然学习。在这一时期,如何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和全球变暖等问题,成为人们反思的主要内容,反技术、反对技术发展、回归自然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种思潮。
技术将何去何从,人与技术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给予我们一个提示,即技术的发展应该回归到其诞生之初人们所设定的目标——以人类的感受为基础,服务于人的生活。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