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构筑现代城市景观 需要考量文化内涵
作者:haowj   日期2010-05-10 11:0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如何在人类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完善城市本身人类生活的载体和机制的功能,进一步塑造城市与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近日,一个集合了多家国际资源、以提升亚洲城市景观营造为主旨的课题《城市景观环境评价体系》在北京正式启动。该课题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日本福冈市政府、福冈亚洲都市研究所、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办事处、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亚洲景观设计学会共同设立,将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完善的评估标准和建设理念,促进我国都市景观的整体改进与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景观环境问题日益突显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据最新统计,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22亿,城镇化率达到46.6%,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与城镇人口一起高速增长的,是城市景观被无序改变的问题。千城一面,城市历史人文特征丧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景观的功能与实用性让位于观赏性等。这些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规划逐渐恢复,但做的是最简单的功能研究,解决的是城市综合功能布局问题。直至最近六七年,中国的城市才开始从基本的功能规划向真正的高端迈进,这个高端也就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刘泉在回顾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时表示,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里面的主体以及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城市的环境了。

  构建城市景观需尊重历史、以人为本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元端表示,“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些城市的建设,不考虑文化传承,借现代化之名,一切推倒重来,古街道、古建筑随意处置,令人痛心疾首。”

  日本福冈亚洲都市研究所副理事长松本法雄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为了建设理想城市,应该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尊重历史的主题下,将城市看做文化、生活及经济活动的综合体,需对其进行和谐的空间设计。为实现理想的城市设计,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绿地、河流、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回顾城市历史,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文化及生活质量。松本法雄还进一步强调,在设计城市时,市民与行政机构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李东则认为,我们有很多从国外回来的设计师,从景观的个案来讲,我们的水平不比国外低,尤其是像很多高档居住区,内部景观设计很好,政府主导的很多大公园、广场也很好,但是整体感觉老百姓参与性比较差。很多大公园、广场更多的是从形象、从宏大的构思来考虑人的参与性,对人的感受则注意得不够,这方面应该改善。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也表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都市景观建设的主体必须是多元的,景观不单是政府、专家讨论就可以最终确定的问题。

  强调公众参与机制的引入,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涌彬指出,研究不仅仅要为城市景观的长期发展和评估树立一把科学的标尺,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城市主人——公众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正确认识,并由此参与到城市建设中,为我国的城市景观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景观承载着城市最高层次的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艺术符号,以特征化的城市形态与形象展现着城市的文化价值,承载着城市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城市生命力和灵性的表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景观的建设不仅与人们的城市生活息息相关,还关系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空间。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2000年制定的欧洲景观条约、2003年以后日本的景观立法,均表明了景观设计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城市景观方面的法律条约,一套科学的评估体制亟须建立。

  由于城市景观体系涉及面广、要素众多,如何界定“城市景观”这一名词并梳理出哪些关键要素将关系到整个体系评估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采访中王涌彬告诉记者,目前课题组已经提出开放创新、活跃活力、宜居宜产、保护传承、安全和谐“城市景观环境发展五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景观环境发展七大要素”,即城市建筑、绿化环境、街道广场、环境设施、城市色彩、城市照明、广告标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