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真理情结:从柏拉图到基督教
作者:haowj   日期2010-05-06 14: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柏拉图追问“真正的善”问题,在希腊思想界激发了一种真理情结,一直推动希腊哲学的发展,并在基督教的恩典概念中得到满足。由此,这一真理情结走入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人皆求善”命题时,遇到一个问题:从经验观察出发,似乎既有求善者,也有求恶者。如果人皆求善,如何解释这个事实?苏格拉底采取了一种排除法的论证。他说,在现实中,我们能够看到有人求善(A),有人求恶(B)。有人善恶不分而以恶为善,在善的名义下求恶(B1),有人明知为恶而求恶(B2)。进一步,有人明知为恶但因为有利而求恶(B2-1),有人明知为恶且无利而求恶(B2-2)。就广延来看,这里的A+B1+B2-1+B2-2等于全部人。显然,A是求善者;B1在自我意识上也是求善者(虽然善恶不分);对于B2-1,如果把“利”理解为暂时利益,尽管目光短浅,但当事人认为他是在追求善;B2-2 是空项,无法找到个例,人不会选择从各个角度看都是恶的事物。由此看来,在现实世界,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在追求善。至于那些被认为是追求“恶”的现象,原因在于人们的善恶观念出了问题。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