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连线“感恩中国”网站创始人、26岁的张仁杰时——他被誉为“中国的良心、中国现代社会最可爱的人”,几年来通过他的网站得到救助的各类弱势人群已达一万多人了,他表示,“我的人生观很普通,就是能帮人就帮人,没有什么大的道理,也不需要说明目的……”截至记者发稿前,张仁杰仍身处抗震救灾一线。
像张仁杰这样的“80后”不乏其人:用孱弱身躯守护“祥云”的金晶、面对“藏独”而理性演讲的留法学生李洹……当然,现实中更多的还是坐在电脑旁、一边聊天一边热情地关注国家大事的普通社会成员。他们汇聚成了当代青年“爱祖国”的崭新景观。
几千年传统文化氤氲下的“家国”观念,使得爱国主义在今日中国仍保有灿烂的光辉。在五四运动九十一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青年人爱国方式的表达、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社会转型期如何实现青年人与祖国同进步等话题走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并随机采访了“80后”、“90后”代表。
从历史的角度品味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过去已经九十一年了,今天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年代’,仍能从中得到深刻的现实启示,不能不由衷敬佩那一代先驱的高瞻远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向记者感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也指出,五四精神作为一种启蒙,在今日中国历久弥新。如今爱国主义精神仍未过时,因为它是一种动力和民族凝聚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有着高昂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中国自古就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道德情怀和爱国观照,作为一种伦理准则约束着当时的中国人,并影响至今。近代以降,人们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迥异,从抵抗外敌到投身革命,从南下创业到为国争光,从民族情感高涨到爱国的理性表达,青年人始终是挥舞爱国主义旗帜的主力军。
爱祖国首先就要了解祖国的历史,特别是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较客观的认知,这几乎成为记者在采访中专家的一致声音。“我们的国家经过60多年的打拼,焕发出全新面貌。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要品味进程,珍惜进程,从这个进程中感悟道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感受新中国,爱国主义才显得更理性,更充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占安的一席话为爱国主义增添了几分厚重感。
从逆反心理转变为朴素情感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吴斌向记者坦陈,自己以前觉得爱国主义这个概念是说教式的东西,与自己无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特别是对祖国几千年历史的了解和近年来中国崛起的认知,“原来自己还是挺爱国的”。
据张仁杰介绍,“80后”、“90后”十分关注“感恩中国”网站,很多大学生在捐助时都说的很实在,“我拿的是父母的钱,能捐一点是一点”。这种点滴温情常常令他很感动。“不管社会对这两代人如何质疑,他们通过网络为祖国做了一些事是不容否定的,对公益的认识要比前几代人强。”远在玉树的张仁杰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吴斌这样的例子非常多。“80后”今年正式步入“而立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这一代人对待爱国主义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逆反心理转变为一种朴素的情感。
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德育研究的吴潜涛认为,爱国主义体现了情感、伦理准则、法律准则和民族精神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要求。当民族遇到危难之际,当国家发生重大事情之时,人们总要充分表露自己对祖国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也会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强调民族团结,强调时代精神,强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构建青年人认可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2009年新中国60周年大庆时,中国艺术工作者们奉献了一大批表达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还得到了青年人的广泛青睐,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典范。
中央民族大学的大二学生、“90后”代表黄燕称,自己对2011年上映的《建党大业》很期待,并表示希望在建党90周年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一川向记者分析道,近两年国产主流影片之所以能感动年轻人,唤起他们的观影热潮,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流影片在观赏性方面做了积极开拓,成功地让主流价值理念具有可赏价值,并灌注进历史兴亡意识,所以能让观众产生观看的兴味;二是青年人身上蕴藏着丰厚的信仰潜能,他们随时随地都在思考人生价值问题,只不过比起父母一辈,在信仰的表述方式、指向及重心等方面有其特殊方式罢了。
当记者问及这些特殊方式如何表现时,王一川回答说,“一方面,他们可以从自己的情感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时可以从理智出发,选择与情感不合或对立的东西。那种关于当前青年丧失信仰的判断,应当属于一种轻率的误判。当你在影院里看到周围那么多青年观众,为《十月围城》中人物的英勇牺牲而真诚地热泪涟涟时,你还能说他们没有信仰吗?你完全可以想见他们为信仰、为爱国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了。”
吴潜涛对此表示赞同,他告诉记者,人们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或者说爱国品质的看法有个认识的过程。大量事实都证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思想品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与时俱进。郑师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要重视年轻人自我教育的作用。要进行一些无声教育和历史教育。“我是中国人”——要把这个民族的根扎在心里,让它走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
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近几年来,青年人在一些大的事件特别是抗震救灾、奥运会中通过言语和行动、网络等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情。但与此同时,也有一小部分人质疑爱国主义。
“国际上有一种‘中国威胁论’思潮,认为中国提倡爱国主义就是在宣扬狭隘民族主义,这是在别有用心地混淆概念,在心怀叵测地‘妖魔化中国’,其背后目的在于抵制爱国主义教育,淡化公民的爱国情感,以便乘机输入他们的价值观念。”吴潜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而郑师渠则主张,爱国主义的确包含合理的民族主义成分,它是一种眷恋、一种执著,包括民族情感;但是和比较狭隘的、仅仅看到本国利益而情绪化的东西不同。广义上讲,民族情感是需要的,但要考虑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这就需要结合科学与理性。
事实上,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边界不清,陈独秀早在《敬告青年》等文章中就有所分析,“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重要的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他由此希望青年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爱国却不盲目排外,爱国却不闭关自守。
我爱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也爱我
“我爱我的祖国,也希望我的祖国爱我。毕竟现在的年轻人,背负着太重的生存压力和社会包袱。”吴斌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80后”的心声。
众多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谈到,爱国主义反映的是个人与祖国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要强调个人应该怎样对待祖国,同时也要让青年人感到祖国在关心他,感到爱国主义精神是自我实现的根本条件和基本需要。感觉不到这点,爱国主义就会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而高高在上,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成了脱离实践、假大空的说教。
谈及这一话题,郑师渠的语气显得有些沉重,“感情是双向的,国家可爱,是因为我们对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以及父母故乡产生的自然感情,而真正独立的眷恋之情还包括现实中是否感受到祖国的关爱。现在的‘80后’、‘90后’大学毕业后面临很多困难。房子买不起,工作找不到,感到被祖国冷落了,没有前途了,这样一来想说爱都难。国家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完全有条件为年轻人做点事情,要让他们感到,祖国就在身边。”
吴潜涛也强调,一方面,要使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
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党和国家则要考虑如何关心每个成员的完善和发展,使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时代在变迁,中华民族在前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优良传统,依然在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个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灵,依然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诠释着中华儿女多难兴邦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国青年的永恒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