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线雕工艺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之瑰宝,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这一工艺系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三百多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马巷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蔡姓艺人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8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第11代传人蔡文沛将作坊迁至厦门,他首次用漆线雕来表现历史人物,且广收学生,公开家传技艺。1972年,蔡文沛之子蔡水况将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这种装饰艺术品很快便成为现代漆线雕的主流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效益。
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等四个方面。漆线雕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反复舂打成为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 “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漆线雕工艺注重线条自身的形质,塑型丰富多变,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漆线雕工艺可以说是手工技艺的魅力展示,线条的盘结在精细中透着严谨。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