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观音的形象是唐代画家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形象创造的,描绘的是观音菩萨观赏水中月色的姿态,因此得名“水月观音”。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经能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见到,宋代以后逐渐流行和世俗化,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这尊观音造像头戴宝冠,额头宽广,面颊丰满,神态庄严高雅,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和衣裙上都装饰连珠璎珞。衣纹线条流畅,有很强的质感。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莹润柔美,胎质洁白细腻,制作工艺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种手法,将观音菩萨自在安详的气质和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