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生活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民俗文化。对于“福”,古人的理解是:“洪福,洪福谓之福鼎,又称鸿福,洪福可与天齐。”求福,即追求平安富乐的生活心态。为此,人们便有了很多祈“福”的载体,如招牌、瓷器、人名、地名等等往往都带有一个“福”,而把“福”字用作钱币的装饰图纹也是不胜枚举。
带“福”字的古钱有两类,一类是市场流通的法定货币;一类是花钱,即古钱币中的吉祥钱、厌胜钱、吉语钱等,但它不是正式流通的钱币。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诏告天下佛寺,以销毁铜像、钟磬等所得到的铜材铸造“开元通宝”钱。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扬州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这种钱的背文共有23种,其中一种即为“福”字。会昌六年(846)三月,唐武宗病卒,宣宗即位后,下令将毁佛像所铸之钱复铸佛像,“会昌开元”钱便停止铸造。“会昌开元”铸造时间非常短,前后不及两年,铸造数量少,加之民间多信佛,纷纷乐捐铜钱铸佛,因而会昌开元背“福”字钱传世极罕。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