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1912— ),文学批评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以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而享誉学界,有《文学与相信》(Literature and Belief, 1957)、《天堂之乳:德昆西、克拉伯、弗朗西斯·汤普森和柯勒律治作品中的鸦片幻觉》(The Milk of Paradise: The Effect of Opium Vision on the Works of De Quinsey, Crabbe, Francis Thompson, and Coleridge, 1970)、《应和之风:英国浪漫主义论文集》(The Corresponding Breeze: Essays on English Romanticism, 1984)等多部专著,尤其以《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1953)和《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革命》(Natural Supernaturalism: Traditional and Revolution in Romantic Literature, 1971)最为著名,因其卓越的影响力,这两部作品已成为总体性文学批评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M. H.艾布拉姆斯是一位重要的美国文学批评家,在我的记忆中,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一直是文艺理论学界研究者的必读书。此书对西方批评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勾勒简明而清晰,其于20世纪80年代介绍到大陆后,旋即就有了两个中译本。在浪漫主义文学研究领域,艾布拉姆斯也成绩斐然,譬如他1971年出版的《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革命》、1984年出版的《应和之风:英国浪漫主义论文集》等代表性著述,就是该领域中得到公认的扛鼎之作。艾布拉姆斯是美国文学批评界的一株常青树。他本人就是“新批评”奠基人I.A.瑞恰慈的嫡系传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哈罗德·布鲁姆便是他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时的及门弟子。然而,我们之所以在此刻倾听艾布拉姆斯之声,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文论研究的权威、泰斗,更因为他是人文主义传统的忠实守望者,而这在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