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学界对中国的研究多为宏观性的探究,忽略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差异性。20世纪70年代,关注中国各地区的研究趋势逐渐显露并开始成为美国学界主流的研究范式,新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及多民族背景而备受关注。目前,美国学界对新疆问题的研究开始更多地从新疆地区社会的某一层面入手加以细致分析,并力图将这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整个新疆社会。这种指向促成了一批新疆研究著作的问世,如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的《清代中期的流放:流配新疆,1758—1820》(Exile in Mid-Qing China: Banishment to Xinjiang, 1758-1820)、米华健(James Millward)的《嘉峪关外:1759—1864年新疆的经济、民族和清帝国》(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Xinjiang, 1759-1864)和《欧亚十字路口:新疆历史》(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迈克尔·迪隆(Michael Dillon)的《新疆:中国中亚区域的民族划分、分裂主义和控制》(Xinjiang: Ethnicity, Separatism and Control in Chinese Central Asia)以及弗雷德里克·斯塔尔(S. Frederick Starr)主编的论文集《新疆:中国的穆斯林边陲》(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等。概而言之,近年来美国学界对新疆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新趋向。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