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地上万考生放弃高考,且多为农村考生。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开始传播,让人痛心不已。然则于我看来,“读书无用”论调于今再度“甚嚣尘上”,并非一日之寒。
从个人角度看,得出“读书无用”的判断似乎不无道理。读书作为一项个人决策活动,一旦其“收益”不能抵偿成本,便自会觉得“无用”。农村“读书无用”论可能仍然会被解读为农民的“短视”、“无知”云云,但在我看来则不然,这恰好反应了农民的心态。况且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全家上下“砸锅卖铁”、倾其所有甚至负债累累培养大学生的事例。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也并不是“疯狂投资”,而是他们仍然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仍然相信书中那个“黄金屋”的存在。当花了几万元培养出一个“马路工”、“猪肉贩子”,农民也定会感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般认真”。
毋庸过多强调,以今日中国一般农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大学费用相比较来看,农民子女接受大学教育无异于“剜心头肉”、“断臂求生”,个中辛酸痛苦,唯农民自知。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大量农村家庭选择宁愿艰难度日也要读书。因此,造成今日“读书无用”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读书的成本,而在于读书所带来的收益,农民无法从读书中看到希望。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