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电影的客观现实,并放眼世界电影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特别在中国电影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使命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理念。
《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地提出:“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这表明在国家政策指导层面上对电影的判断有了更为深刻的转变。事实证明,电影必须通过产业的平台、采用娱乐的方式来促进发展,建构符合电影自身规律的运营模式。电影的商业指数已经成为评价其总体发展的重要依据。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道路,是一个渐变的、必然的历史过程。中国电影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讨论电影的情节剧开始,就关注到中国电影在剧作上如何改变旧式的写作模式,建立与观众心理互动的问题。实际上,当时已经意识到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必然要面对观众的心理需求,只是讨论的重点仅仅局限在电影的剧作领域,还没有切入电影的本质与制度。此后,电影界开始全面探讨电影的娱乐取向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上,曾明确提出电影的“娱乐功能是本原,是基础,而艺术(审美)功能和教育(认识)功能是延伸、是发展”的电影娱乐本体论。尽管那时还未把电影的娱乐性提高到整个电影业生死存亡的意义上来认识,而只是强调了电影的娱乐功能,但是毕竟把电影的娱乐属性正式地提到促进电影发展的层面上来讨论,并且从政策上把电影的娱乐属性作为一种对电影的普遍要求整合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总体框架内。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电影尝试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正视电影的商品属性,并且把对电影娱乐功能的认知推衍到电影制作机制上,进而改变了中国电影传统的运作方式,拉开了电影体制改革的大幕。今天,我们把电影重新命名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实际上使中国电影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跨越,同时也使中国电影迈出了国际化的时代步伐。
《指导意见》还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包括市场占有率)、国际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三种力量,这是国家在21世纪对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提出的战略要求。
电影的大众文化属性决定了它的文化传播职能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通过大众消费的渠道才能够真正完成。一味地依靠政府无休止的投资,不计经济的回报,不仅不利于电影市场的良性运作,而且也不能真正实现电影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指导意见》特别提出要“积极推动电影走出去,培育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电影国际传播企业,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国产影片”,实际上是把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作为整合电影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下来。电影业成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提高电影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就要提高本土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就连对娱乐文化持有激烈批评态度的尼尔·波兹曼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代世界“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不管他是传教士、运动员、企业家、政治家、教师还是新闻记者”。只有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才能够使其文化产品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现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是8.3%,文化产业的增长率是17%,而中国电影则超过35%。在电影取得了骄人业绩的情况下,《指导意见》依然把增强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放在电影发展的中心位置,表明国家对于电影产业的战略诉求始终没有偏移市场化的轨迹。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广泛友好的合作推广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拍片,继续举办好中国电影展等活动,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这些年来,尽管中国电影在海外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和每年400多部国产电影的总量相比,能够“走出去”并且在海内外成功营销的影片并不多。现在,中国电影必须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历史境遇中寻找发展空间,实行“国际化”与“本土化”双向整合的发展战略。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除了依靠本土的市场回报之外,也越来越依赖海外市场的支撑。特别是对于亚洲电影的发展而言,更需要加强在投资、制片与创作领域的多方合作,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共同抵御好莱坞的电影市场霸主势力。现在我们不能再以封建时代旧中国的文化符号、民国时代旧社会的文化标志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元素,我们需要时代标志性文化产品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把文化作为一种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来看待。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传播、销售的不仅是文化商品,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蕴涵的文化价值观。《指导意见》提出了“不断提高国产影片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要求。其实不仅是电影,目前中国社会中的电视、音乐、歌舞、动漫、互联网等文化载体,都在建构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下面临着一次历史性“重组”,抑或是一种文化品牌的重新建构。所以,中国的主流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的主导产品,作为大众消费的时尚性艺术,其文化软实力的潜在能量不可低估。我们在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把诸多具有市场效应的大众文化产品从视野中划出去。同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文化产品不加区分地推向商业市场,而应当根据文化产品的不同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扶助与支持,使它们能够在市场化的历史境遇中获得合理的生存空间,使优秀的电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确信,中国电影在未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然承担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