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也给理论界带来了巨大挑战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如何从学术的视角,科学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性质、特点、道路及其历史前提,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界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不是任何一个学科独自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社会的结合中,才能真正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当代学术的发展,也呼唤着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基于此种共识, 2010 年5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协办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在汕头召开。这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哲学和史学系列对话会的继续和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出席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王伟光指出,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唯物史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深刻剖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而收获的重要理论硕果。当前,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形态理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遇。每一个人都处于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本身,也需要人们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不断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将其推向前进。
王伟光认为,在唯物史观中,说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只是讲一种总的历史趋势或者说总的历史规律,并不等于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完整地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事实上,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完整地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讲五种社会形态的前后递进,也是如此,并不等于否定历史的跨越,也不等于否定历史可能出现的倒退。从学术的角度看,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概括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但也要看到,理论概括源于实际,却并不等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实际。“五形态”说只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是单一的、直线的、绝对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是否可以有特例、有偶然的情况发生,是否都要依次经历同样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把它绝对化。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以认识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为满足,而是努力进一步探索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符合一般规律的特殊发展道路。
王伟光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一个总结性的论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事实证明,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具体形态和特殊规律的大胆探索中,科学社会主义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逻辑的真实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表达,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引领旗帜。可以说凡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理论成果,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如一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就是对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发展经验和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学术建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广东省产业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深入讨论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叙事与现代性叙事、不同社会形态的观察视角、历史选择与历史评价、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辩证关系、理解历史的时间维度、进步史观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