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教授:基于特色的文化产业课程建设
第一,从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来看,客观上需要文化产业人才的多样性,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化产业方面需要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来抓住某一点深入发展,培养专门的专业性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有很大裨益。
第二,从文化产业学科的成熟来看,学术上也需要各个学科点的积累、磨合和成熟,文化产业学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和范畴,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追求一个普遍性的学科体系,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发掘,当每个点位都越来越成熟的时候这个学科自然就成熟了。
第三,从微观环境的具体诉求来看,特色导向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大学教学体制整体尚不适合文化产业发展
今天有关新媒体应用扩大以后,会发现文化产业和现在新的传播科技,特别是通信科技的进度关联度非常密切。高等教育要在新媒体产业链当中应有自己的位置。大学的专业设置、师资准备、所有教学管理的体制和制度,是整体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考虑教学改革的思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基本战略是,基于新媒体产业环境下培育跨越式创意人才,作为文化产业的教学研究机构,我们的实验室并不先进、教学理念也不够先进,所以要“一步式”跨到企业里面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媒体研究院创办了一个“泰强科技”,传播学院跟他们合办了一个新媒体技术与游戏创意产业的专业,前端的教学方面我们借助了他们的力量。
3. 北京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公司总裁郭庆:文化产业教学应植入企业家精神
对创业来说,创业需要的各种要素,在资本时代有很多要求,所以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的,整个教学科研和课程体系,跟现在传统的、封闭的完全有差别,过去说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现在更加需要的是一线、实践、实用的教学。还有就是企业家的精神植入,企业家讲求合作和共同发展,教师缺少这个,进而学生也更加的缺乏,企业家精神的植入能够实现合作和发展,可以改造学校、改造教育、改造课程,这个对产业来说,是一个基本的想法和思想。
4.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花建教授:建议把上海世博园发展成国际文化组织的总部所在地
中国将会出现世博会一代,并且有可能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世博会推动文化产业有几方面的经验:第一,创意彰显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特色提高城市品牌的价值;第三,创新能够引领时尚消费的潮流。
上海世博会给中国文化产业提供的动力:第一,城市、科技和人文,文化产业与科技进步的深度融合;第二,文化产业将为智能型、生态型的新城市系统作出贡献;第三,多元交融与创新活力的巨大迸发。还有一个动力就是文化原创,能够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网络中空前传播。5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将是上海极其宝贵的资源,上海现在最缺的资源就是世界文化组织、跨国公司和著名文化机构总部的集聚地,所以建议把世博园发展改造成为国际文化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这个未来是会实现的。
5.广西师大出版社社长何林夏:中国高校出版社的三种经营模式
中国出版社界基本上还是靠教材在支撑,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组建,以及各个省的出版集团的组建,对高校出版社的生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高校出版社可能有以下模式:
第一,回到以前高校出版社学报编辑部的模式。第二,实践突出主业、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我们认为,传统出版社没有教材支撑下,不一定要做的很大,但是可以做的很精。从横向来说,数字出版目前还是在烧钱的阶段,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借鉴。而且,出版社的做强做大,这要依靠出版社所有资源的整合。第三,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道路。广西师大出版社跟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不一样,出生在桂林这样一个小的出版社,不占天时地利,我们要发展的话,就要考虑出版社的资源整合、合作共赢,最佳的办法就是进入资本市场,出版社从1999年开始进行了拆分,这种改造收效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