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平教授2006年3—5月,曾应邀赴罗马大学东方研究院访学,在此育人名园和汉学重镇,读到了欧洲传统汉学著述若干种,见到了彼之收藏的汉语旧籍。于前者,以“西士语文手稿”为类目收列梵蒂冈馆藏本19种,多为“汉—外”或“外—汉”双语、多语词典;以“罗马大学东方研究院藏书八种”为类名收列者,含西人汉学著作和双语词典。至于后者,以“梵蒂冈馆藏中国语言文字书”为类目收列原典旧籍25种,以“意大利国图藏书一种”并列之,共26种。
很显然,该书不啻是一个分类书目,而是有作者心得的目录学著述。要说书目,书中已提到中华书局2006年版《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据笔者统计,该书共收汉籍942种(含日本学者高田时雄增补的388种),而姚著不过53种(19+8+26),显然不足以供书目查检。但目录学是以目录为基础的,“目录”这两个字,如同程千帆等《校雠广义》所说,“用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姚著有“入门书目”类,列有《伯希和目录》、《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语目录补编》、《梵蒂冈图书馆馆藏早期传教士中文文献目录:16—18世纪》、《其余相关书目》四种,正好从理论上体现目录与目录学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目录学?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下过一定义:“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正如我们利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当然可以用来查检书目,但更重要的是用来研究相关课题,如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各部之间的划分原则,同一部类中本学科研究方法,同一部类内的细化,对同一部类内所收书目的评价,相关评价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学术思想,相关学术思想的史脉和相关学术的源流,等等。下面,我们正可以循此理路,来看姚著以“西方汉学、中学西传”为内容的目录学价值。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