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与机制需动态更新
作者:haowj   日期2010-05-18 15:4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昨天,我们度过了第二个“防灾减灾日”。这个因汶川地震而倡导设立的特别日子,在最近一个时期显得尤为必要。

  近期,各种灾害频繁地侵扰生态环境原本就日益脆弱的地球。从5月6日重庆市民遭遇罕见的12级强龙卷风,到日前粤湘桂迎来五十年一遇的强降雨,还有美国田纳西州连降暴雨,洪水淹没“乡村音乐之都”——纳什维尔,北京时间5月9日苏门答腊北部发生7.4级地震……“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字眼频频出现,令人担忧。

  面对连锁型灾害事件,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哪些新问题,该如何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灾害在现代社会的链∕群表现

  台风、洪水、高温、干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近期接连不断地发生,中国更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减灾中心给记者提供的相关数据表明灾害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1990年至2008年19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2000多亿元的直接损失。2009年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8亿人次受灾。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研究员陈冀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现代化社会中,突发性灾害具有放大效应,并且具有衍发与蔓延效应,往往以灾害链或灾害群等形式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与公共安全研究所王宏伟副教授认为,除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之外,出现这样的灾害链效应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大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社会关联性越来越强,人类甚至聚居在一些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这就容易造成灾害对人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影响。”

  “不过,我们面对灾难也不必如惊弓之鸟,实际上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各种灾难斗争的历史。相对于一些灾害来说,人总是存在认识上的盲区和盲点,让人防不胜防。但同时我们同灾害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查漏补缺的发展史。”王宏伟的解释减少了人们的忧虑和担心。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灾害研究所所长张继权告诉记者,“灾害并没有那么可怕,‘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在中国传统中,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一个生命的周期。大气自然变化的周期中就有一个恰巧也是60年的周期,在地球上,陆、海、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质相互交换使得强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着准60年的周期。现在地球活动处于60年的活动周期,这一周期中,各种自然灾害的出现都是正常的。”

  应急预案和机制需动态性更新

  面对灾害,除了要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陈冀胜还提出了应对灾害的具体解决之道。“灾害危机难以预测和完全避免,但可以化解,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减少发生、减轻影响。”

  在经历多种灾害天气的应对和磨炼后,我们从认识到理念,从政策到总体规划等防灾减灾工作正在发生变化:从国家减灾委员会的成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的颁布再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相继出台,对灾害应对、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作了规范。

  虽然各级应急机制和预案相继建立,但张继权仍对当前机制表示了一定忧虑。他谈道,“虽然各级部门建立了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但预案的时效性、科学性仍不够,多数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比如,2008年南方发生雪灾,去年、今年东北也发生了雪灾,但很多不该再现的损失和影响仍旧没有避免。”

  王宏伟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如何制定一份应急预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各类应急预案的协调联动仍显不足,好多预案做好后就束之高阁,而不是进行持续性和动态性更新,应急预案制定应是一个动态制定、管理和修订过程。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在制定过程建议广泛吸纳公众参与建言建策,同时要对议案的执行情况作持续性和动态性的评估,只有这样的预案和机制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防灾减灾需要公众参与

  当灾害发生时,最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受灾群众,所以对防灾减灾来讲,不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是部门的事,普通社会公民也有责任。防灾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中国气象局办公厅办公室主任兼应急办主任于新文非常强调防灾减灾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打雷闪电,政府、气象部门有责任提醒公民,但是公众自身也要有防范的意识。比如我们这两年通过对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因雷击伤亡的人数就大幅度下降了,这也是社会参与的有效成果。”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就是“减灾从社区做起”。国家减灾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中外巨大灾害的救助实践证明,在最初的救援和急救中,社会扮演并发挥着独到的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角色和作用。我们要逐步形成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要组织者的防灾减灾局面,让防灾减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除去良好的预案和全社会的参与外,王宏伟告诉记者,我们不仅仅是依赖外在的技术,还需要提升自我的应急能力。王宏伟强调,必须区分风险,分别启动应急管理。系统风险考验整个城市管理体系,从水电气热到交通道路都受到考验,所以在制定和启用应急预案时,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调动所有相关部门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而要解决极端性灾难风险,关键是提高应急能力。“从知识、经验到手段三方面的能力提升,知识的普及,经验的积累,加上装备、避难场所等手段的配合,就可以做到无论发生什么突发事件,我们都能及时处置,从而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