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视野中的世博会与中国
□吴白乙
在过去150多年里,世博会的参与情况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到政府、由地方到国家的演变过程。最初,世博会没有什么政治意义,它是农耕社会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集会的一种自然延伸。如今,人们不再强调其销售功能,而是更加重视其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技术成果的广告功能。
就国际政治角度而言,早期的世博会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扩张的物质文明成果,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参与的可能。亚洲、非洲的许多民族还处于殖民主义经济和政治压迫之下,即使有个别企业参与其中,也被打上了早期欧美跨国公司的标记。在没有广泛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其世界代表性、内容的平衡性都是十分有限的。
如今,世博会有了新的功能和存在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博会已然成为各种文明之间展现、交汇和互相影响与促进的平台,其功能早已超越了物质进步的范畴,而趋向于精神的对话和提升,它也终将会是国家、企业、非政府组织乃至公民个人的多层次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会既是一面反映世界经济、技术和政治格局发展的镜子,也是促进人类和谐与合作的助推器之一。
对中国而言,这次世博会的举办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展览事务上的某种主导性已开始出现。比如,中国馆包括来自国内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分馆,除了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外,它们还向外界揭示了中国在发展当中的区域经济、社会管理、民族习惯乃至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多样性、探索性,这一点显然是和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的往届东道主国家有所不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再如,本次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之下安排的相关五大副主题,基本上都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国援建非洲联合展馆、确保朝鲜、伊朗等国家参展等具体案例来说明,中国将自身发展所转化而来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能够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从政治与国家形象关联的角度来看,主办世博会更集中地调动和检验了城市国际化能力,积累了地方参与国际竞争的宝贵经验,为上海这样力图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大都市起到了阶段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对提升中国形象无疑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如果经过上海世博会的引领,中国众多城市的国际化条件和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增强,城市化运动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健康前进的话,那么中国的对外“名片”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国际形象的内涵也将更加具体、明晰,更加贴近世界各地的民众。从这一意义讲,上海世博会对于国家形象建设的长久功效是不容低估的。
提升国家形象重在内涵式挖掘
□齐卫平
在上海世博会的184天里,参观者不仅会惊叹于漂亮的舞台,更会对人类生存方式获得体验式的领悟。对中国而言,提升国家形象的路径不在于规模巨大、场面宏观、景观壮丽等外延式经营,而在于内涵式挖掘。
毋庸置疑,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确实显示出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险恶风浪下更显得“风景这边独好”,但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式挖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其一,注重举办方的运营组织能力,展示中国人民卓越的智慧和才华。组织能力对树立国家形象很重要。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展国最多,预计参观人数也最多,从一定意义上说,上海世博会是对中国国家组织能力的一次检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重要的不在于以多大人力、物力、财力来证明世博会历史上的史无前例,而在于以有序的运营来表现中国组织能力的出类拔萃。组织能力从形式上来看是举办者管理、指挥、协调、筹划、运作等工作行为,但其背后展现的则是智慧和才华。上海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式挖掘,应该通过有序的运营、难题的解决和各方的配合来显示中国人民群策群力的大智慧。
其二,注重国人文明举止,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良好的国民素质。上海世博会给了中国一次展示国民素质的机会,中华民族不仅要展现热情、友好、善意、勤劳、奋发等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而且要展示大度、宽容、公平、公正、法治、守序、人性等文明潮流的时代素养。纷至沓来的外国宾朋既看世博又览中国。国人观园的行为举止是外国宾朋观察中国的窗口,国内各地的待人接物同样是外国宾朋认识中国的渠道。在国际舞台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仅要以正在强势攀升的国家综合国力展示自己的形象,更要以适应文明发展、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国民素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其三,注重生态文明,向世界展示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的中国国家形象。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体现的是对人类福祉的期盼,在世界文明史上确立了标志性的坐标。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符号。然而城市自身发展的悖论困扰着世界,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举世瞩目,如何解决好发展的利弊关系,使人类福祉不再与生命危机相伴随,对于摆脱这一发展悖论具有典型意义。其中低碳生活成为上海世博会内涵式挖掘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不是因为美观而让生活更美好,而是因为低碳才使生活更美好;生活不是因为享受而让城市更美丽,而是因为低碳才使城市更美丽。这是上海世博会需要展示的理念。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压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战略性的任务,深入挖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上海世博会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涵。
关注世博会中的公民参与
□金正昆
严格地讲,传统概念中的公众外交是一国政府对外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一国政府对外推广、塑造自己形象的行为。但实际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往普遍化的情形下,公民在国际交往中也扮演着本国、本民族形象塑造的重要角色,并且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形象构建的基本要素。其在国际活动中的参与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走向世界并且不断提升自己国际地位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要在国际交往中从小节着手、严于律己,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进入21世纪以来,三件大事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形象,它们分别是:北京奥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和正在进行着的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使中国老百姓真正地开始接触国际社会;国庆60周年使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的进步和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形象;而上海世博会因其参与者众多、时间长、内容丰富,因而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包括普通老百姓都有机会全方位地与国际社会直接打交道。其实,无论是奥运会、世博会还是亚运会,都是中国老百姓国际交往的广阔平台。相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更多的老百姓会注意到“我形象”,自身在交往对象眼中的“他形象”也会得到提升,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公共形象”亦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正面评价。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中国国家形象还是有不足之处。这里所说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老百姓的国际交往经验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国际交往的工具(语言)和舞台(国际活动空间),进而无法展示形象;二是对国际惯例缺少认知,有些人甚至一点都不了解;三是陈规陋习的不良影响,比如不爱排队、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吸烟和睡觉等等。在国际交往中,这些传统观念中的所谓“小节”往往使得个人、组织甚至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实际上是一种沟通。所谓沟通,并不仅仅是自我评价,也不是我行我素,而是与交往对象的互动。我们既要了解交往对象,更要被交往对象所了解和接受。对当代中国而言,公众外交在对外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公众外交利用公共场合和公共媒体搭建起了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使国家形象得到了在更为广阔空间内的、多元素和全方位的展示。
世博会是一场长期较量
□陶鸿
经过150多年的发展,世博会已从主要展示工业革命成就和各国先进工业品的博览会,演变成为综合展示各国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成就的世界盛会。随着规模和层次的提高,世博会已从展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演变为关注人类发展热点问题、围绕特定主题集中展示发展理念的国际舞台。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上海世博会再度成为中国弘扬国威、传播中国文化的切入点,成为中国国家形象整体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向世界又一次集中展示了经济、科技、文化实力。在经济危机阴霾笼罩全球的今天,这显得格外耀眼。
但是,世博会显然面临着比奥运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为世博会是一个巨大的公共管理项目,它的运作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反映了政府能力。尤其是长达半年的展期,在安全、管理、协调、危机处理和反恐等方方面面,政府面临空前的挑战。这是世博会与奥运会最大的不同之处,需要投入的精力和物力更为巨大。在这个意义上,不仅要求中国政府做出最大的努力,同时也要求每一个中国公民严格要求自己,做好东道主。每个公民的言行都代表着中国,他们都是中国的形象大使。
世博会更是一场全球高新科技与文化艺术“路遥知马力”的长期较量。从中,中国可以看到进步,更应看到差距和不足。世博会的意义就在于指明在未来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主题,以培育出在下一个时代能够发挥作用的技术与思想的胚芽。当中国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音乐创作深陷各种非议之际,国人应该在热闹之余冷静反思,“创意中国”的国家形象能否真正树立起来值得深思。
上海世博会是展示文化新形象的重大契机
□徐正初
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世界文化交流的盛会,参观世博园看的就是文化,而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主角自然就是中国文化。
在上海世博会园区,“文化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生动形象的具体存在。对世界各国的人们而言,通过亲身体验或媒体报道,他们看到的不单单是一个世博园区,而且是一个日趋国际化的大都市,还可以走近发生着巨大变化的中国。因此,上海世博会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作用是毋容置疑的,从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参展与高度重视,从世博园区各个展馆的新颖设计和亮丽多姿中,从各方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筹建和开园的广泛深入报道,都可以看到上海世博会正在引发和进一步带来的正向效应。
上海世博会以立体的方式,向世界各国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的城市面貌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古老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来的勃勃生机。上海世博会将是一味强劲的催化剂,赋予站在新世纪新高度的中国人,以更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更开放的姿态和境界、更积极的心理和心态,也为世界各国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提供了更现实、更直观、更真切的平台。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一次提升和展示,这里要凸显的是文化新形象。中国历来不缺文化形象,比如龙文化形象、长城文化形象、青铜器文化形象、方块字文化形象等。现在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构建当代中国文化新形象,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与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相呼应,与中国人逐步走向富裕提升的精神境界相符合的文化新形象。这种文化新形象需要凭借国家综合实力和国民精神的支撑,同时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展示平台,尤其要运用国际化活动品牌和国际惯用的表达方式来演绎。在此意义上,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既体现中国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也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综合素养和精神风貌,更是一次向世界展示21世纪中国文化新形象的重大契机。
世博会:国家形象形成的历史性
□王众一
国家形象的形成是历史的过程。在此语境下,讨论上海世博会的意义很重要。回望历史,19世纪40年代,英国走向全盛,中国的清朝则走向式微,同一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女性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慈禧太后,因为不同的国运而分别得到崛起的荣耀与衰败的耻辱。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1851年,英国举办了首届世博会。英国馆的蒲公英造型与英国的国家形象密切相连,透射出这个国家曾给世界定下基本游戏规则的自豪感。
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世博会的场址选择在上海非常成功。上海,作为一个凝聚中国历史,代表中国形象的城市,当之无愧地可以作为世博会的举办城市。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代表了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又可以代表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打出了城市主题,在对未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意义上可以说恰如其分。
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与博弈在上海这座城市展开得最为深入。上海世博中国馆的造型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同时又极具现代色彩。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省市展区,也不约而同地将各自的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作为主打牌。这种文化交流与创新的结晶特别地强调了“文化中国”的自信,突出地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
第一次突出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世博会是上海世博会的又一大亮点。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由此派生出基本价值观的弘扬。这一主题的实质就是人们追求幸福与尊严的权利,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有从事体面劳动的权利。
上海世博会,中国在展示既有形象的同时也塑造着未来的国家形象。1300多家境内外媒体在关注着世博会的同时也关注着我们的观众。每一个观众身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素质最有说服力地证明着一切。
同时,上海世博会又给国人一个“看世博,知世界”的机会。除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让中国人自己特别是年轻一代接触世界、了解未来世界多种可能性的机会。横向上,更加开放的中国如何做到“以邻为镜”,谦虚地向别国人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塑造国家形象的机会。而这,或许意义更为重大。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徐庆超、张肖雯、李萍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