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世博会展现一个新世界
作者:haowj   日期2010-05-14 14:2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最新消息,上海世博会从5月1日正式开园,截至10日下午15时30分,累计票检入园人数为154.49万人。有分析机构预测本届世博会参观人数可能将达1亿人次以上,远远高于之前预计的7000万人次,而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也足以使上海世博会成功创造一个新的世博会历史记录。

  对于上海世博会,有很多人在欢欣鼓舞,也有很多人在思考着庞大参观数字背后的含义。或许透过这些数字,可以有很多的猜想,但有学者更愿意说: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正在向世界展开蕴涵丰富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瑰丽画卷。

  从历史中走来,或许世博会与中国国家形象交织的影像会更加生动、清晰。

  历史上的中国与世博会

  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的简称,它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参展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和进展,促进人类的交流和进步。

  中国与世界博览会的渊源可追溯至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当年广东商人徐荣村寄去的12包“荣记湖丝”,权且当做是中国参与世博会的最早记录了。之后参与的世博会上,中国展品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并未引起当时清政府官方层面的重视和关注。

  那时中国主要以传统的农业加工品(如湖丝、梳篦、白酒等)和手工艺品参展,而这些与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先进的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相比,俨然就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同台展示。不过,没有文明的平等对话,只有令中国人难以承受的心理落差。

  新中国成立后,据统计,共参加过以下各届世博会,分别是1982年美国诺克斯威尔世博会,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1986年加拿大温哥华世博会,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

  从历史上看,中国参与世博会的进程,与中国近现代以来民族奋争、国家复兴的轨迹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从支离破碎逐渐发展到清晰可辨。

  而对于举办世博会的渴求,其实早在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一书中就有《赛会》一篇,强调“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自此,开启了中国人一个多世纪的世博梦。

  沧海桑田,终于,2002年12月3日,在美丽的地中海国家摩纳哥,国际展览局将延续世博梦想的机会交给了一个充满希望、蕴涵奇迹的中国城市——上海。

  上海世博会承载的21世纪中国

  今天,一个集中展示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的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其功能也逐渐超越了物质进步层面,转向人类精神层面的对话。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借助世博会,中国与世界的精神对话刚好就从黄埔江畔开始了。4月30日,历经百年期盼和八年精心筹备的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园区盛大开幕,开始兑现它对世界许下的“成功、精彩、难忘”的承诺。

  早在筹备过程中,上海世博会就以10项纪录入选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的世界之最。这10项纪录包括:参加国家和组织最多,志愿者人数最多,自建馆数量最多,首次同步推出网上世博会,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世界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世界上单体量最大的公厕,保留园区内老建筑物最多,世博会园区面积最大,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矩阵。

  而从正式开园迎接各地宾朋开始,这些纪录就都变成了吸引世界各个国家、国际组织和普通民众的缤纷亮点。除此之外,亮点还包括汶川大地震之后出生的10只“大熊猫宝宝”入住世博会;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超过2万场次、平均每天有100多场的精彩文艺活动;通过设专门展厅和一系列主题活动宣传的“低碳世博”理念;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设立,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作了极佳的诠释。这个最佳实践区是一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不仅集中展示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城市为“生活更美好”而做的各种成功的实践方案和实物展示,还为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个分享城市发展经验的平台,使人们对未来城市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对城市文明增添了更多的期待。

  正因为如此,上海世博会还吸引了700多家国外媒体、600多家国内媒体的1万3千多名中外注册记者。全世界媒体的云集、各国友朋的纷至沓来,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

  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的基本印象与总体评价,具体包括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科技形象和社会形象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展示,上海世博会完全有能力承载展示、诠释、丰富21世纪“中国国家形象”这一宏大主题。

  世博会与国家形象之桥

  上海世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每天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游人流连、穿梭,海内外专家学者亦对此“大事件”有着不同视角的关注和解读。

  统一于“世博会背后的中国国家形象”的主题之下,将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作纵向比较,并且对上海世博会透射出来的国家形象内涵作横向性深入挖掘,学者与有关权威人士重点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将向世界传递怎样的讯息?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和生态中国在世博会上分别会有怎样的体现?海内外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往届世博会亲历者、上海世博会展馆设计师、上海世博会顾问专家组成员、资深媒体观察员及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研究者,从各自专业视角和偏好,对世博会与国家形象二者的关联进行深度解读。

  强调公民参与对于国家形象展示和塑造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鉴于国家形象的相对抽象性,其载体往往是公民的日常表现,特别是在国际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国民素质的切实提高,需要从培养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等细节入手。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就非常关注公民参与对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还就中国民众缺乏国际交往经验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也强调了国人的文明举止、国民素质对展示一国国家形象的正面意义。

  充分肯定上海世博会在展示、深化、丰富中国国家形象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与北京奥运会相比,世博会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对国家形象展示和传播更具长久功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吴白乙教授就从国际政治视域中世博会的功能变迁和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象征意义角度,强调世博会对提高中国国家形象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和长久的功效。但学者们同时认为,不可过分夸大这种正向作用,面对与之俱来的风险和挑战,亦应保持平和心态、冷静应对。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内各省区市馆总评专家陶鸿先生所言,通过汇集高新科技和灿烂文化艺术的世博会,中国可以看到进步,更应看到差距和不足。

  冀望上海世博会能够实质性地推动中国全方位地走向世界,使中国由外而内地散发美丽、绽放魅力,从而成为开创中国国家形象全新面貌的新契机,成为“中国梦”的开篇序幕。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兼职教授吴旭也期待着世博会能够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现代性提供注脚。

  祈愿上海世博会能够成为跨越不同民族、国家、文明和种族藩篱的一次世界人民大团结、大融合,办成沟通心灵、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和谐盛会,为现今全球金融危机阴霾笼罩下的人们带去和平、友谊和祝福。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认为世博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对促进人类文明融合、和解将起到助推的作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员黄保罗也认为,世博会将是中国摆脱近代以来的民族悲情意识、重塑“文明之邦”形象的重大契机,并希冀世界的和平、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